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老師與中華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本文節選自《大自然探索》雜誌2018年第6期

作者: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老師

在人們的常識中,冰天雪地的嚴冬是昆蟲活動的禁區。滴水成冰的季節,我也覺得作為變溫動物的昆蟲,應該早已經凍僵,不可能在外面活動。然而,2018年春節前在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兩次考察,徹底顛覆了我的認識,我目睹了茫茫雪野裡那些生機勃勃的精靈……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老師與中華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都江堰出發,大約行駛兩個小時後,車終於停在了道路的盡頭——海拔2000米的保護站。我們一行人下車,開始在山林裡那及膝深的雪中徒步跋涉。白茫茫的雪野裡,中午的陽光格外刺眼,我很快後悔沒有帶上墨鏡和防曬霜——這兩樣本該用於夏天的東西。原始森林裡,一派玉樹瓊枝的景象,一切都被凍住了,一些掛在樹上的紅色果子,被冰封著,像糖葫蘆一樣,格外美麗。

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除了一些野豬和鳥類的腳印外,並沒有發現任何動物的蹤跡。我們不得不回到保護站準備吃午飯。飯前,心有不甘的我又在保護站前的公路上逛了一圈。就在這時,一個在雪地上躍動的小黑點引起了我的注意。當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雪來到黑點前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由得叫出聲來——“蜜蜂”!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隻活生生的蜜蜂!它正在雪地上爬行……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老師與中華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趙力老師在雪地上發現的蜜蜂

我立刻取下掛在脖子上的相機,開始拍攝。通過相機顯示屏放大觀察,我發現這隻蜜蜂體軀較小,頭胸部呈黑色,腹部呈黑黃色,全身披黃褐色絨毛,並非是常見的西方蜜蜂,而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中華蜜蜂。

這種蜜蜂是亞洲特有的東方蜂種,在我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有很多亞種。據資料記載:中華蜜蜂既耐寒又耐熱。在天然樹洞裡能度過-40~-30℃的嚴冬,在氣溫10℃時就可出巢飛翔採集。儘管如此,這種蜜蜂在如此低的氣溫下外出活動,還未見記載。就在我拍攝的過程中,一個意外再次發生:這隻剛開始看起來只能在雪上爬行的蜜蜂,居然飛走了!我回到保護站,觀察牆上懸掛的溫度計,即便是在屋簷下,當時的氣溫也只有零攝氏度!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老師與中華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春季正在採蜜的中華蜜蜂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這零度以下的氣溫中,在保護站周圍我居然又陸陸續續見到了好幾只蜜蜂。蜜蜂這種群體性很強的昆蟲,為何在冬天出現“逃兵”離隊?這個季節深山裡沒有任何花開放,顯然它們無法採蜜,那麼,它們又是出來幹嗎的呢?

我推測,這些蜜蜂僅僅是出來拉屎和喝水的。而且在陽光下,抗寒能力強大的中華蜜蜂體溫能夠升高到讓它們可以自由活動的程度,從而成為海拔2000米左右冬季長期積雪的高山上一道獨特的景觀。

能夠在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見到中華蜜蜂的活動,我感到非常高興。雪地蜂舞,這樣的景象是不是與近年來成都冬季氣溫持續走高有關?也可能,中華蜜蜂的耐寒能力超越了我們之前的想象。另外,中華蜜蜂的壽命,雖然有記載的是冬季最長3個月,但是從這次觀察來看肯定不止,我估計有5個月以上。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老師與中華蜜蜂的雪地邂逅之旅

一塊發現於內蒙古的1.45 億年前的蜜蜂化石

據資料記載,中華蜜蜂有7000萬年進化史,在我的成都華西昆蟲博物館裡,甚至保存有一塊發現於內蒙古的1.45億年前的蜜蜂化石(詳見《大自然探索》2016年06期《昆蟲帝國——石頭裡的昆蟲記》),它可能就是中華蜜蜂的祖先。在我國,中華蜜蜂抗寒抗敵害能力遠遠超過西方蜂種,一些冬季開花的植物如果沒有中華蜜蜂授粉,必然難以生存。而且,西蜂的嗅覺與中國很多樹種不匹配,不能給這些植物授粉,因此我國許多植物能繁衍下來,中華蜜蜂功不可沒。例如,據資料介紹,中華蜜蜂為蘋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溫、出勤早、善於蒐集零星蜜源,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這次的發現證明了中華蜜蜂的耐寒能力超越我們的想象。我認為,飼養適合四川西部高寒山區生活的中華蜜蜂,具有投入少、見效快、風險低、可持續、有利於本土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的特點,對貧困山區精準扶貧意義重大。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中華蜜蜂種群的存在,讓我感到欣慰:中華蜜蜂還有一片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