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百載商埠,邂逅“非遺匠作”!小公園開埠區傳統文化展示深受遊客歡迎


暢遊百載商埠,邂逅“非遺匠作”!小公園開埠區傳統文化展示深受遊客歡迎

  展示和體驗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保護傳承。長假期間,小公園開埠區國慶中秋嘉年華系列活動中的“非遺匠作”,就為市民遊客帶來前所未有的節日體驗,讓大家賞非遺、度假期。

  國慶假期的小公園“盛裝打扮”,主辦方精心打造了主題文化牆和網紅擺件打卡點,並按照美食、非遺、文創等不同內容進行分區。離小公園亭最近的是捏麵人、草編等非遺絕活。草編手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起於清代嘉慶年間,製作者先把天然棕樹葉和玉米葉,經過篩選、蒸煮、染色等處理,然後手工編織成龍、羊、馬、蚱蜢等品種動物,形態生動、栩栩如生。捏麵人也稱麵塑,這種工藝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它以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捏面藝人根據需要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點、切、刻、劃,再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麵塑便脫手而成。

  而在百貨大樓一側,潮劇劇裝盔頭吸引了遊客注意。潮劇盔頭製作技藝是一項傳統的純手工技藝,共有七道工序,環環相扣,精工細琢,尤其是帽盔邊緣鑲凸線工藝是其他劇種的盔頭所沒有的,具有濃郁的潮汕地方文化藝術特徵。其成品有冠、幞、巾、盔四大類,經過不斷創新,由原來傳統六十多種造型發展到現在已多達幾百個品種。適用於傳統劇目的不同角色,與傳統潮劇戲服搭配,富有古典審美特徵。2011年,該項目列為我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劇盔頭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陳潔告訴記者,潮劇盔頭是純手工製作的,製作過程分為七大類,首先要起稿、畫線、剪裁、鏤空、邊緣加固,然後噴漆,再上凹凸線、彩繪,最後再由各個小零件組裝起來。這樣的產品很受歡迎,遠銷海內外。

  除此之外,現場還有麥金畫、剪紙、棉塑等各式各樣製作精美的手工作品,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受遊客歡迎。廣東省級非遺項目(棉塑)代表性傳承人羅曉琳表示,現在純手工的產品越來越少,作為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有責任把非遺項目的精髓推廣出去,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來源:汕頭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