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海龍屯貴州首個世界文化遺產

1979年,

葛鎮亞老師走遍整個遵義縣

尋找史記上記載的海龍屯。

歷經2年的時間,

終在一片掩埋了白骨的玉米地

找到了海龍屯的蛛絲馬跡。

恰好,這片白骨

見證了一場國仇家恨的殊死對戰,

也掀開了海龍屯重現的篇章。

今天,讓小土司為大家分享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故事...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七年備戰,戰火頻燃的試探與反攻

萬曆二十一年春,

四川土司王繼光至重慶,與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率兵三千討伐楊應龍,在婁山關白石口屯兵。

楊應龍假裝投降,放官兵過婁山關卡,在關南埋伏重兵對官軍進行絞殺。這是朝廷對播軍的第一次試探。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播州土司楊應龍,一個天生的將才,

嗅到了這場戰爭背後隱藏的政治危機。

重建海龍屯勢在必行,

萬曆二十三、二十四年

完成了朝天關、飛龍關的修築。

打造一個憑據天險的軍事堡壘,

這是楊應龍備戰的第一步。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百萬人投入戰爭,遵義境內規模最大的戰役

萬曆二十三年,

兵部侍郎邢玠命重慶知府王士請令楊應龍至秦江聽勘

楊應龍縛獻12人抵斬,

並請納銀四萬兩助採木贖罪

朝廷允准,以子楊朝棟代其職

次子楊可棟留在重慶作人質

然而,不久,

楊應龍聞次子死,拒繳贖金。

戰火將起 。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明朝援朝抗倭戰事已經結束,

萬曆皇帝決心平定楊應龍叛亂。

貴州巡撫江東之等率兵三千進剿。

楊應龍令其弟楊兆龍、子楊朝棟至飛練堡迎戰,

官軍無一生還,江東之被革職。

戰事一觸即發。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據葛鎮亞老師介紹。

朝廷決定平播之前,曾到當時的成都府招軍,當時的士兵“願投錦江而不願投播州”,寧願跳河自殺也不敢和播州土司作戰,“畏敵如虎”,播軍的實力不容小覷。

播軍的主體為苗軍,包括仡佬族、九股苗、黑苗、黔東南及黔南地區的生苗、黑腳苗、夭苗。其中最精悍的苗兵被稱為“硬手”,是播軍的先頭部隊,適宜近戰肉搏、長途奔襲戰、夜戰、堡壘站。

播軍的武器裝備為刀、矛、弓、箭之類傳統的冷兵器。但由於播軍多土兵,山地作戰能力極強,官軍形容為“騰躍如飛”。

戰前,據時任四川巡撫估計,播軍人數在十四萬到十六萬之間。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為徹底摧毀播軍的戰鬥力,

明廷花了二百多萬兩銀子打造火器,

取湖廣火炮、三眼銃、大將軍炮、百子炮,

於全國十五個省招兵二十四萬

浩浩蕩蕩直奔播州而來。

據葛鎮亞老師略估,為這場平播之役,

明朝廷無論在人力兵力還是財力物力上都消耗巨大。

楊應龍坐地鎮守,

而明軍不得不長途跋涉,遠距離奔赴播州開戰,

因此除戰鬥兵員外,

此戰所動用的後勤部隊也不下三十萬人,

雙方共計不下一百萬人參戰。

如此龐大的數額,

意味著這是遵義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海龍屯,戰爭尾聲的負隅頑抗入

萬曆二十八年(1600)春,明軍兵分八路直取播州

播州境內戰火頻起。

直到明軍燒燬了位於今日老城的播州宣尉司城,楊應龍率領一萬七千人退守海龍屯,加上屯上守軍幾千人,背靠天險,與二十四萬大軍殊死作戰。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整場平播之役歷時114天

而海龍屯敵我懸殊的堅守竟然長達兩月有餘。

至今,登上三十六步天梯

還能感受到,

坡度陡絕、極窄極險,澆上桐油的天梯是如何禦敵的。

更有從飛虎關推下的滾石圓木

114天,鮮血染紅了屯上的映山紅,

才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海龍屯,不是平播之役開始的衝鋒號角,

而是戰爭尾聲的負隅頑抗。

烽煙起,殊死戰,24萬大軍襲我海龍屯

楊氏土司家族世襲統治播州725年宣告結束。

留下的這座亞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軍事堡壘冷冰冰的,

也激情萬仗。

2萬人與24萬人的殊死對決,國仇家恨隨著挖掘的白骨早已消逝。

而這座屯還有無數的經典讓後人去挖掘。

那麼,故事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