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悲觀看待中國的科學精神|陳經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如果只看科學精神本身,認為有問題是因為“缺乏科學精神”,解決問題就要“普及科學精神”,有時會產生循環論證式的無力感。從操作層面看,科學精神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不太可能獨立地先於科技、先於社會發展,很難實現“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重大原始創新、理論突破實現了,肯定離不開科學精神,但往往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如穩定的社會狀況、良好的科研環境、充足的資金投入。19世紀末期,美國在科學發展方面與歐洲還有相當差距,後來實現反超,並非是因為美國的科學精神更強。

(本文2018年8月15日首發於《環球時報》)

莫悲觀看待中國的科學精神|陳經

近一段時間,關於中國科學精神的討論多次引發熱議,如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的演講。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人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關注急劇上升。引起許多人共鳴的觀點是,科學精神的欠缺導致中國科技原創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乏善可陳。而且科學精神欠缺還影響到了全社會,如健康相關的謠言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用劉總編的話來說,“1919年的中國缺乏科學精神,2019年的中國依然缺乏科學精神”,情況很嚴重。

從長期歷史看,科學精神對於全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對於科技進步至為關鍵。中國科技界、中國社會的種種怪狀,很多確實是因為缺乏科學精神。中國無疑應該大力提倡、普及科學精神,如批判質疑、求真務實、不懈探索、勇於創新、兼容幷蓄、寬容失敗。

另一方面,關於科學精神的討論,不應該停留在“精神呼籲”層面。雖然這種呼籲肯定是正確的,但還可以更深入。科學精神與科技進步、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機制並不簡單。如果只看科學精神本身,認為有問題是因為“缺乏科學精神”,解決問題就要“普及科學精神”,有時會產生循環論證式的無力感。從操作層面看,科學精神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不太可能獨立地先於科技、先於社會發展,很難實現“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重大原始創新、理論突破實現了,肯定離不開科學精神,但往往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如穩定的社會狀況、良好的科研環境、充足的資金投入。19世紀末期,美國在科學發展方面與歐洲還有相當差距,後來實現反超,並非是因為美國的科學精神更強。

對於身在其中的科研人員來說,如果要“口頭”上討論什麼是科學精神,相信很多人能說得不錯。就像拼博精神、廉政精神,“知易行難”同樣會發生在科學精神上。中國要縮短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甚至實現趕超,最根本的辦法恐怕還是要靠舉國之力,以其他國家不敢想象的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最終在研發資金投入方面超過歐美成為世界第一(這將在五年內實現)。能夠這樣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這方面中國做得很好,才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和無理打壓。

對這個問題,楊振寧1999年總結說,他對中國科技發展充滿信心。輝煌的科技發展需要四個條件:聰明的能做科學研究的年輕人,重視紀律、忍耐心、勤奮的傳統,政府社會有決心,有經濟條件。當時中國前三個條件有了,21世紀中國會四者具備。中國科技近年來的飛速進步,說明了楊老的遠見卓識。楊老肯定深知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但並未將之列為條件之一。在楊老的觀察中,科學精神是科技與社會發展的結果,“缺乏科學精神”是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是有的,就是四個條件,關鍵因素是經濟發展從而有能力進行巨大投入。

同樣,中國社會上與健康相關的謠言廣泛傳播,更根本的原因是全社會受教育年限太低,成年人平均只有7.5年(2016年統計)。對於很多因為歷史原因僅有小學文化的老人來說,科學精神有些過於遙遠。隨著中國教育的快速發展,在年輕人群中這個問題有顯著的緩解。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做好國民教育的投入,對弘揚科學精神是有幫助的。

中國科技、中國社會都需要科學精神,但不必悲觀。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科技投入會超過美國,全社會受教育平均年數也會顯著提升。這會對中國的科學精神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未來是樂觀的。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名陳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作者,微博@風雲學會陳經。本文2018年8月15日首發於《環球時報》(http://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a-XDIGHS6366090D7527BE02)。

莫悲觀看待中國的科學精神|陳經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