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武道合一的修煉法門

練習中國武術必須以理論指導實踐,中國武術的核心理論是陰陽學說,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武學文化的技術體系之中。以陰陽、動靜、開合、剛柔、攻防之道詮釋武術技法,是武者通往武學大道的必修之道。

探尋武道合一的修煉法門

陰陽是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客觀地講,陰陽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動力文化體系,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假如脫離了陰陽學說理論的研究,必將是捨本逐末的空中樓閣和無源之水。故此,修習中國傳統武術須以道的陰陽辯證之法研究武學文化,在道的陰陽變化之中探尋武道合一的修煉法門。

武術之為術是其以攻防技擊變化為根本目的的一門技能,長期練習,有防身禦敵、養生延年的功能。在學習武術之初,師父會以本門派的拳諺口訣來指導弟子習練招式與功法,其中的拳諺口訣蘊藏著陰陽變化的規矩方圓。拳諺口訣是歷代功夫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拳理精髓,其內容言簡意賅,往往一語道破拳術理法的奧妙玄機。比如用於實戰搏擊的諺語:“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出手似鋼挫,回手似鋼鉤”“圓守直攻,力法足蹬”。這些拳諺的內在理法皆是以陰陽平衡之理論來撰寫編排,可見古代師父對於武學文化研究的良苦用心。

探尋武道合一的修煉法門

在對中國武術的基本功法及養生延年之術的練習中,處處蘊藏著高深的陰陽哲理,如徒手功法的練習中凡是鬆柔的、暗合的、縮小的、向下的、後退的皆屬於陰的特性,反之皆屬於陽的特性。陰與陽之間又必須保持相對應的平衡關係及其消長互濟的轉換關係,如此形成陰陽平衡的辯證關係。武術功法的練習內容均是以陰陽變化的規律來編排的順序練習,如劈勁挑勁、裡合外擺、升降開合、吞吐進退,凡此皆是依據陰陽轉換變化的客觀規律來練習的智慧功夫。在練習功法時左右相合的勁力是纏絲螺旋勁,前後相合的勁力是槓桿交叉勁,上下相合的勁力是彈簧爆炸勁。纏絲勁、槓桿勁、彈簧勁三種勁力相輔相成,縱橫交錯形成立體互變的陰陽合勁。

武術的養生延年功能主要表現在吐納導引的功夫上,吐納即是呼吸精氣,導引則是獨立守神。吐納的練習主要是增強臟腑的生理功能,導引的練習主要是增強經絡與臟腑表裡互生的功能。吐納導引即是呼吸和意念的配合關係,練習呼吸必須在形體動作的功夫出來後方能將動作與呼吸結合一起練習。形體動作功夫為陽主於外動,呼吸意念功夫為陰主於內靜,兩者須以陰陽互生的辯證關係來把握練習,在千萬次的重複中修煉陰陽動靜互生的養生功夫。

探尋武道合一的修煉法門

陰盛極陽、陽盛極陰,即是靜極生動、動極生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的過程即是太陰與陽明的陰陽轉換過程,陰陽之道可以是一個點,亦可以是一個體,無論是有形體還是虛無態,其中之機要均有陰陽盛衰的變化規律。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習練功夫者如若脫離了整體觀念的辯證思想,單以一技一術而演練拳技,視精深拳理於不顧,實是匹夫之勇。中國拳術乃拳學之大道學問,小則修身濟世,大則安邦治國,拳中之道理,學者不可不詳察也。

探尋武道合一的修煉法門

摘自:《少林與太極》20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