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8月25日下午,在高都鎮澤源河清淤工程現場,工作人員挖出一尊完整的石牛。次日又挖出半尊石牛。石牛呈跪姿,長約120釐米,高約90釐米。據說石牛原有四尊,位於萬年橋兩側的橋墩前尖嘴上,後被洪水衝擊落入水中。石牛過去製成犀牛狀,稱作鎮水石犀,它有兩個作用:一來把它放在橋墩前尖嘴上,施重壓使尖嘴兒不被沖毀;二來石犀是鎮水神獸,可以鎮壓水患、護佑一方。後來也造成水牛狀,有鐵牛、銅牛、石牛等。

萬年橋是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距今有235年曆史。橋全長23.5米,為四墩三孔石橋。打撈的石牛應該是清代之物。

據瞭解,我國傳統文化中鎮壓水患習俗,可追溯夏禹時期,傳說中他治理水患,每治理一條河,都要造鐵牛或者石牛,沉入河底以鎮水患。蜀太守李冰也有類似的做法,文獻記載李冰曾“制石犀五,以厭水精”。

北京御和園中十七孔橋邊有銅牛一尊,其用意也是如此。陽城縣上伏村位於沁河岸邊,他們村也在河邊鑄造一頭鐵牛,以鎮水患。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圍觀的人們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呆萌的石牛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看著同伴只剩半個身子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緩衝洪水的石嘴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石嘴上就是石牛原來的位置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萬年橋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陽城上伏沁河邊的鎮水鐵牛

晉城某鄉鎮工地挖出清代鎮水石牛,第一次看到

頤和園的鎮水銅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