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湖南为例

华中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及安徽省、江西省的部分地区,中心城市为武汉市。地型主要以盆地、丘陵、平原为主,农业堪称发达,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着比较成熟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地区内拥有1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余所著名高校,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丰富。华中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作物,积极发挥农业科技体验特色项目,将现代化农业、观光休闲、农活体验、科普教育相结合,建立特色休闲农场、集中体现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等。在华中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实现年产值过百亿元,经营收入年均增长率20%以上,在全国省市休闲农业发展名列前茅。

从发展资源来看,一是地理资源条件。湖南是我国东南腹地,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地型为山地、丘陵,全省动植物资源丰富。二是人文区位条件。湖南属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其中稻谷、油茶产量多年居全国之冠。三是旅游文化资源。湖南是我国风景名胜资源较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全省已发现文物景点2万多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湖南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沟通省内外,辐射14个市、州的交通、通信、电力网络,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五是宏观政策条件。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5)的要求到2020年湖南省将重点打造2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200个五星级精品休闲农庄,全省休闲农业年接待客人超过2亿人次,年均新增直接就业6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加上相关产业形成年产值过1000亿元的新型产业。

从发展阶段来看,湖南省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9年—1999年)为自我发展阶段。主要是农户自发开展的“农家乐”为主,经营较为分散。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为转型发展阶段。一些经营较好的“农家乐”转变为休闲农业企业,创办休闲农庄。此外,一些从事建筑、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积极投资兴办休闲农庄。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为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及产业导向。2006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级休闲农业协会,创办了专门的网站和简讯,开展了星级农庄评定和大规模的培训。2009年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省长为组长的全省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召开全省专题部署休闲农业发展工作会议,并把休闲农业首次纳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从地区分布来看,现阶段湖南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较好的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等地区级城市周边农村,建成以长株潭经济发展区、湘中南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的四大休闲农业特色区域。

从休闲农业种类来看,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参与体验型。主要是在城郊或景区,利用山塘水库、果园菜地等开辟的休闲农庄,吸引游客入内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气息,经营内容以传统的垂钓、棋牌、餐饮为主,目前湖南大多规模以下休闲农庄都属于该种模式。二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优美的自然风景,通过新建较高档、齐全的休闲娱乐设施,吸引游客前去度假观光、健身娱乐等活动,如千龙湖度假村。三是复合经营型。以农业园区、农业产业为载体,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普知识教育于一体,以百果园、滴翠山庄等为代表。四是民俗风情型。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村落、山寨,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歌舞等开发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这种农庄以湘西德夯农庄、怀化日月湖农庄、张家界绿色大地等为代表。

从发展成效来看,根据湖南省统计信息显示,截止2011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近4000家,其中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96家,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15000户,年接待游客81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12亿元,直接安置农民24.2万人就近就业[1]。经营模式主要有个体农户经营模式、农户联合经营模式、政府主导经营模式、外来协助开发模式。

[1] 数据来源:2012湖南省统计年鉴http://hntj.gov.cn/sjfb/tjnj/12tjnj/indexch.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