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九大溺愛如何解?(視頻版 下)

各位家長朋友熟悉的原創專欄[雁過留聲]升級為視頻啦!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節省流量,在WIFI下觀看哦。

本期發佈的內容是《九大溺愛如何解?》的下半部分。點擊 即可回顧上期看點。

今天的[雁過留聲]我給大家分享的與“溺愛”有關,“溺愛”彷彿是獨生子女的通病,現在可以生二孩了,就我的諮詢經驗來看,二孩也不能改變“溺愛”的現狀,因為有不少家庭,把兩個孩子都養成了“獨生子女”。我想家長朋友更希望有一些解決方法,因此,我將每種溺愛的做法後面都補充了自己的建議。

6、變“大驚小怪”為“安全教育”

TOP6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

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這種教養方式稱為“過度保護”,的確容易發生在祖輩家長看護孩子的過程中。過度保護的家長無非是“擔心孩子的安全”,要放下“過度保護”,家長必須要先放下心中那個“對安全有懷疑”的心理戒備什麼是過度呢?比如:孩子摔了一跤,最壞的結果就是胳膊肘或者膝蓋破了,會很痛。有的孩子不怕痛,下次還會飛速的跑,還會摔跤,但多次練習,他摔跤的次數會越來越少,跑得越來越快,當孩子運動能力提高了,你還怕他會摔跤嗎?有的孩子怕痛,下次自然會小心一點,這是個小心謹慎的孩子,你更不用擔心他會有不安全的舉動了。因此,無論是哪種孩子,作為家長都不必在這件事情這麼關注。

我們再看看,不過度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護。比如膽子大、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作家長的必要嚴肅地告誡他“什麼是危險”。有一次,我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看到一個小孩從車上下來就往行車道上跑,被他媽媽一把抓住,並和孩子一起站在車邊安全地帶,看著行駛過來的車輛,然後非常嚴肅地說:“看到了吧,隨時隨地都有車開過來,你這麼小,開車的人不會看到你的!車一開過來,你就沒命了!”(不要認為孩子聽不懂,據我講座的經驗,孩子們回答問題的質量每次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7、變“依賴”為“獨立”

TOP8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玩耍和運動過程中的安全,請看“6、變大驚小怪為安全教育”,“怕跟小朋友玩”是因為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我在浦東圖書館的系列講座《打開童話的品質之門》之《打開童話的友誼之門》就是專門講這個主題的,講座中的案例已納入我的新書《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箇中國家庭的育兒難題》。要想讓孩子不被欺負,首先家長要給孩子建立“

物權意識”,尊重孩子對自己所使用物品(文具、玩具、圖書等)的所有權,無論是誰拿孩子的物品(包括家長自己)都得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孩子有了這個“意識”,才會將“保護自己的權益”變成一種本能

8、變“哭鬧”為“協商”

TOP8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我同意文中所說“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雖然會有家長不愛聽)。孩子哭鬧顯然是不同意父母的意見,不願意合作,這裡就呈現出一個“談判”的局面,如果家長對自己的決定有足夠的信心,根本無須害怕孩子的反駁;如果意見不一,雙方都應該做出讓步。“懂得退出爭執,用妥協的方式達成結果”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父母成熟,孩子也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父母不要把“妥協”這兩個字看到很嚴重,有時候“妥協”從本質上來說,是使要求更趨於合理,比如:規定孩子一週只能看一次電視,每次半小時;經過與孩子協商,妥協為“每週看一次電視,看完***節目”(有可能這個節目,就是孩子一週的精神期盼)。

曾經有段時間,全民關注兒童心理,關注幸福的童年;近段時間,大家又開始逢人便談“正面管教”。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始終堅持: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管束與放手,永遠需要權衡,就像我的新書封面上的那個風箏。下圖是我在上海書展講座中,對這個風箏的解釋,分享給大家:

「雁過留聲」九大溺愛如何解?(視頻版 下)

9、“教育不一致”與媽媽們的付出

top9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

這裡提到的是“教育不一致”的問題。據我瞭解,有很多媽媽為了擺脫教育不一致的影響,從祖輩手中接管孩子,自己丟棄了喜愛的工作,重新找一個輕鬆點的、能照管孩子的工作,又上班又管孩子,非常辛苦——這是中國很多媽媽的無奈選擇。

我也非常理解為什麼這些媽媽會做出一個如此“吃力不討好”的選擇。“教育不一致”帶來的害處,現在可以說是人人皆知,我們可以講道理,可以呼籲,但“老年人的成長經歷”不能改變,由此產生的“教育觀念”改變起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鑑於對這些媽媽的瞭解,請這些媽媽的身邊人(無論是家庭還是公司單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體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