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 为产业发声

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导读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世界逐渐被数据和信息包围。与此同时,艺术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出现了越来越多从事于将数据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家。对于他们而言,如何理解可视化?对我们在数据时代看到的世界有何看法?如何在数据与艺术之间进行跨界?这些问题成为我们不断追问的问题。就此,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与九州连线联合推出“可视化百人谈”,对可视化领域的人物及成果进行专访,以下为九州连线采访徐瑞鸽教授的的采访实录:

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徐瑞鸽 美国雪城大学教授

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九州连线: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可视化?

徐瑞鸽: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后来毕业做过三维动画,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转到纯艺术方向学习数码艺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接触可视化。我当时在学校的一个数据研究中心作研究助理,其中的工作之一就是用SAS map来绘制美国各州信息图。同时我还开始做音乐可视化作品,虽然当时并不知道那个方向是可视化。

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Perpetual Flow》 徐瑞鸽

九州连线:作为一个跨界的艺术可视化专家,您是如何理解可视化的?

徐瑞鸽:结合我的研究领域,我谈一下对于艺术可视化的看法。可视化于我而言是一个信息的交流手段,这个交流是双方的,我发出要表达的信息,你能够理解感受并且有所收获。这个收获并不只是对知识的理解,对我而言,首先是情感的触动,其次是理性的思考。每个人看可视化的出发点不同,重点不一样,理解也不同。

艺术可视化对我来说首先要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艺术作品是个人的自我表达,强调“我表达了什么,观众了解了什么”。我现在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在做可视化的研究,我认为艺术家的视角是我的作品独具特色的地方。

九州连线:作为一名艺术家,您为什么选择对数据进行艺术表达?

徐瑞鸽: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现在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被无数的数据、信息包围,所以艺术家们很自然的就会用数据或者信息进行创作,或者发表见解。艺术家对事物经常有自己独特的意见和想法,我对数据更敏感一些, 所以当我接触到一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数据,就自然而然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行乐须及春》徐瑞鸽

艺术可视化往往没有规律可循

九州连线:在做艺术可视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徐瑞鸽: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有趣的,当我完成了一副比较满意的作品时,就会很开心,我相信很多人在完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做的过程有时会比较烦恼,因为我的作品一般都需要有团队合作,成员之间交流沟通有时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艺术家和其它领域专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交流有问题就会导致工作进度缓慢,这个时候是最无奈的,因为每个人感觉表达清楚了,但对方却没有接收到。这其实也是跨学科创作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的作品经常需要在缓慢的磨合中完成。

九州连线:您在做艺术可视化过程中,有没有感觉到比较难的地方?或者您的学生在艺术可视化方面有没有遇到哪些普遍的难题?

徐瑞鸽:我认为比较难的是做艺术可视化没有规律可寻,很多时候也没有现成的软件或者算法可以使用,但恰恰因为没有规律可寻,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命题也没有限制,作品反而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在学校教课过程中注意到,学生是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难题的。比如刚开始做可视化的时候选题的困难,他们的选题有的比较琐碎,有的比较空洞,理念也不够创新。再有,在表现方式上也会有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他们在摸索中慢慢解决,找到自己的方向。

九州连线:您在招生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

徐瑞鸽:招生的话,我觉得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只有好奇,他们才能不断去探索新的方向,才会有热情去专研,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下去。其次,我认为聪明不是首要条件,有时候学生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欲速则不达。第三,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或设计基础。他们不一定要受过正规的艺术或设计专业的训练,但是要对色彩形状或者时间叙事有足够的敏感度。

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Agitato》 徐瑞鸽

艺术可视化强调自我表达

九州连线:您认为做一个艺术可视化和信息设计的区别在哪里?

徐瑞鸽:设计为别人,艺术为自己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区别。艺术强调自我表达;设计强调为客户服务。当然不是说设计师就没有任何自我表达的机会,设计师的自我表达是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是有限度的,也是更有挑战性的。

相比之下,艺术家的作品是比较纯粹的自我表达,常常会鼓励人们以新鲜的方式观看数据,促进观众的灵活思维,从而激起对一个主题的思考。 艺术可视化和信息设计的作品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有重合的。

九州连线:艺术是感性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又是非常理性的。您认为如何在感性和理的碰撞中保持平衡?

徐瑞鸽:对我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本身就是工科背景的,大学读的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我也会写一些基本的程序,所以与一些艺术家相比,本身就偏理工。这对我从事艺术可视化研究而言可能是一个帮助。

九州连线:很多人认为可视化的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信达雅”,在这个标准里,雅是放在最后的,这个是有什么说法吗?

徐瑞鸽:对,现在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将艺术可视化放在最后的,大家的普遍观点是在不改变数据所表达信息的情况下,让受众有所收获。在前面两个层次都达到的情况下,最后将数据做的雅致、漂亮,即信达雅。

但是对我的创作而言我并不会按照这个顺序去走,这个标准对我是不适用的。对我来说,艺术可视化的作品从设计之初这些因素就是要综合考虑的, 首先我确定自己想表达的理念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个理念去分析数据,决定采用的表达方式。

九州连线:能否举例说明?

徐瑞鸽:比如我最近完成的一幅作品——一首诗的可视化。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名少女发现独立自我的时刻,这一刻她意识到自己的前景具有无限可能,一方面她感到兴奋,充满希望,一方面又很忐忑、紧张,因为有无限的可能就有无限的不确定性。对这名少女来讲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时刻,我想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别人,让大家对作者所表达的那一刻感同身受,但是如何分享呢?

我用了多个视听手段一起来表现这种感觉。在听觉上,用ASMR 和女生吟唱来表达诗歌的情绪,同时带动作品叙事的发展。每个音轨控制不同的图形元素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在视觉上,用诗歌里每个词的元音辅音来决定图形及色彩,加力场定义图形元素的运动轨迹。这是一个以多感官方式表现诗歌的探索,目的是让读者不仅有身体的感觉,也有心理的感觉。我是因为有这个想法,才去对诗歌做语言的分析,才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因此,信达雅的标准并不适用于我。

可视化百人谈丨徐瑞鸽:艺术可视化是自然而然地表达

《Bloodie Writes an Anthem》 徐瑞鸽

九州连线:隔行如隔山,对于艺术家而言,增加一些数据元素有一定难度,您对艺术家如何增添数据元素有哪些建议?

徐瑞鸽:我自己开始在作品里增加数据元素是很懵懂而且偶然的,刚开始我没有意识到我在做可视化,后来我的作品被收录到当时很有名的一个视觉音乐活动里,看到别人在放映我的作品,评论它的音乐可视化表现的独特之处,这时我才明白,我做的是可视化的方向。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做艺术可视化的人才非常匮乏,我觉得造成人才缺乏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难,而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虽然前路没有指引,比较有挑战性,但是,对艺术家和设计师而言,这恰恰是一个有很大空间可以自由发展的领域。

对于想要在艺术里增加数据元素的艺术家,由于刚开始不了解数据,我的建议是找懂数据的人一起合作,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告诉对方我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可以结合数据来做好。中国的艺术可视化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中国的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艺术可视化与商业有一定的接口,发展前景也很广阔。相信未来会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黄河连线系太原九州连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