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西古路沟村地处流峪镇腹地,如果没有西古路村卫生室或者说没有华君昌大夫,这里和鲁西南大部分山村一样,宁静而普华。而现实,这里每天都像赶集一样热闹,从进村到卫生室不用打听也不用问路,沿着车流和人流就能找到卫生室,毫不夸张的说,因为卫生室的存在,或者确切的说因为华君昌大夫的存在,村卫生室门口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业圈”,对门一个小卖铺,沿路常设一个煎饼摊,一个卖儿童玩具的地摊,还有经常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卖水果的、卖咸鱼的等等,然而挤攘病号的背后,却没有人去更多的追问......

没有周末,从早七点半到晚七点半,一整天除了吃饭的时间基本没有休息的个人时间;从清晨病人繁杂的脚步声到傍晚落日的余辉;从万木萌发的春天到到白雪皑皑的冬天;从你进门那一刻起,一直到你离开,他都不曾离开病号的视线,为了能给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号看上病、看好病,无论白天、黑夜,他从没拒绝也从未休假,为了能离病号近一些,他甚至连家都搬到了卫生室。为了能了解病源、看懂病情他常常自费追着病号到县医院、市医院甚至省医院去了解病情,他把看病当成了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他就是“平邑县优秀乡村医生”“平邑县优秀共产党员”华君昌。

给牛看病,他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渐起”

因为有一个贫困的家庭,有一个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奶奶,年仅二十岁的他从济南军区145医院学习期满后,义无反顾的返回了贫瘠的家乡。那时候农村的赤脚大夫还是“一个针头用全村”,用开水烫一下就等于消毒的年代,从省城归来的他学的东西显得格格不入,改变农村医疗技术的抱负和现实的差距让他触景伤情。不得已被分派到隔壁村的卫生室,由于年轻,初出茅庐却又没有识贤的“刘皇叔”,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空有一身救死扶伤的抱负,却因为年轻郁郁不得志。可是他并没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跌倒,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摸爬滚。有一次邻居家的牛得了病,奄奄一息,就让华大夫过去看看,给人没看上病,却给动物看病,气的他想扔下“病号”就走,但是又不能,因为在那个年代,猪、牛、羊等家畜家家都有,老百姓靠他们挣钱,耕种,宁可自己不看病也要给它们看。华大夫经过一番检查,经过几次的治疗,这头牛竟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救死扶伤的喜悦感让他重拾了信心,也坚定了态度:我不光要干,而且我一定能干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华大夫这个“毛头小子”逐渐被“乡里乡亲”所接受,也是通过最初的给动物看病,包括给动物做手术,他也进一步巩固了他所学的医学知识,正是因为最开始的种种困难,让他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勤奋。日后他总用一句话总结自己走过来的路:给你一次打击,就是给你一次成长,给你一次失败,就是给你一次养分。这也让他在乡村的医疗队伍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医术精湛,把病人的利益当做最高目标。

医者父母心,华大夫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不能看到病人的痛苦。尤其是尚未懂事的小儿,为此他苦练扎针,先是从挑土豆皮再到给自己扎,给妻儿扎,让他扎针的手艺炉火纯青,刚出生七天的小儿,他能轻易的“一针见血”,然而背后的辛酸又有谁能知道。当妻子怨恨他是“狠毒”的丈夫时,谁又知道一声声“华神医”让他心里流泪,只有他知道,当针扎在他没有疾病的孩子身上时的那种心痛。他时常说,只有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能减轻患者身上那“一针针”无言的痛。

治疗儿童的疾病,有两大主要特点,一是,能看懂病情。二是,能给上药物。他的自信源于他每天上百号的病例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方圆几十里的病号,在县医院瞧不好病的、在省医院挂不上专家号的,都涌到这座不起眼的村卫生室。而对每一位前来的患者,无论他多么熟悉疾病的病因,多么熟悉看病流程,他都会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的急危病号。十四岁的孩子会得糖尿病?七八岁的孩子会得鼻窦炎?一个不可能,一个很可能,然而两例病的最终结果都是相反的。为了弄清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为什么配了眼镜还是看不清,他亲自领着孩子检查视力,检查角膜炎,检查视觉神经系统,最后当检查到白内障需要抽血的时候,才发现是血糖高引起的视力下降,及时对症治疗,最终挽救了这个孩子的视力。而那个七八岁整天喊头痛的孩子,在医院按额窦炎输了七八天的液不见效后,领到华大夫的跟前,他用“撑鼻夹”撑开鼻腔仔细看,发现鼻腔深处有个白点,慢慢的用镊子夹出来后发现是一团塑料泡沫,最终那个孩子连药都没吃就好了。严谨,是他自始至终的行医态度,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从病危床上救下将要入土的病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施救”病入膏肓却不自知的病患,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人所称奇的“妙手回春”。“神医”并不神,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仔细的聆听病人的每个发病器官所反馈的病灶信息,并能用恰当的医学知识去“答疑解惑”。

医德高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医疗体制改革的当下,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报纸上屡见不鲜的新闻。试问,当你的亲人在挂号、排队、检查、缴费中循环不断,却又不能减轻病痛时,你心里会怎样?当医院看不透病,却一遍遍的催你缴费的时候,你又会怎么想?是的,这是每个病患愤怒的集结点。而又有多少大夫能体会到患者四处看病却身心疲惫的痛处?华大夫却能,它不仅能体会患者的痛处,更能用实际行动去帮助患者。听诊中,无论病号有多拥挤,他始终侧着身子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就诊中,遇到没有钱的病患,他会用自己的钱垫付医疗费;远路的病人,他安排食宿;孤寡老人,他自带药品上门服务,甚至连他们吃的、用的都是他提供。多年来,垫付了多少药钱,帮助了多少病人,他自己都数不清。很多人都问他,这是为了什么?他也曾被精神病人的刀架在脖子上恐吓,也曾因拒绝诊治看不了的病被威胁过,有更可气的是,刚被他救治好的病人,因为治疗时血管收缩扎了两次针,前脚出门,后脚就骂骂咧咧的。而他却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更要重医德,我不能因为几个人的抱怨而丧失了一个医生的基本职责。然而,无论多么谦虚,感激却从未间断,多少个经他之手痊愈的病号把头直接磕在地上,多少个病号感恩戴德把他时常挂在嘴边,又有多少个病号拖家带口的一家人“投奔”他看病。一声“华神医”不是莫须有的炫耀,更多的是朴实百姓发自心底的对他的赞许和信任。深居闹市的你可能体会不到老百姓心里的满足感。毫无背景,大字不识,又视钱如命的现实,有了病不是撑不下去了,绝不会去看病,遇到这么一位在家门口能治病,却又花钱少的大夫,他们怎能不感恩戴德?他们又怎么能不满足?

薪火传承,没有良心要花钱去买。

做人要有良心,没有的赶紧花钱去买。这是华大夫最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跟过他的学生没有一个不说他苛刻的,但是又没有一个不说他热心的。对待医术,他倾囊相受;对待错误,他六亲不认。事关人命的事,谁都马虎不得。他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有把握看的病,他会亲尽全力;没把握看的病,他会想方设法的帮助患者转到上一级医院治疗。他把医者父母诠释的“淋漓尽致”,别人行医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为了赚钱,而他行医就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从来不卖高价药,更不会赚取“不义”之财,他总是用最少的钱让病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为此,他得罪了多少同行,受到了多少人的白眼?很多人说他傻,都什么时候了,市场经济多少年了?凭他的医术,敞开了收钱,一年在县城买套楼房不成问题。但是只有他自己最知道他做的值不值。损失的虽然是钱财,换取的却是百姓的信任和尊重,却是一个医生未泯灭的良知,一个是有价的,一个是无价。他常常讲,人与人最重要的是感情,每一个人都该认真对待,“亦师亦友”多少病号最后成了他的朋友,多少病号把他当自己的家人,他用心恢复病人的健康,却不想年纪轻轻就已两鬓斑白。常年坐诊,又让他换上了严重的颈腰椎病。他把自己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曲高和寡,他用听诊器托起人间大爱。

他是我听到最美的故事。聊天中他一直谦虚的说,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名乡医队伍中的一份子,我没做什么多大的贡献。是的,在他看来他没有什么突出的发明贡献,没有什么骄人的重大成果,更没有什么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但是当你面对一屋子塞满挤满的病人;一幅幅紧张而又焦虑的面孔;一双双翘首以待认真“倾听”华大夫病情讲解的眼睛;还有一声声急颤而又仓促的“华大夫”的喊叫时,你才会明白,老百姓的事情没小事,老百姓的事情更不能轻视,在老百姓眼里,他就是权威,他就是‘神医’,他对病情的诊断能让老百姓“五雷轰顶”,也能让老百姓喜极而泣。老百姓相信他,尊敬他,爱戴他,更在心里装着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难吗?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多少人经不起这样或者那样的诱惑?而华大夫却能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坚持着他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品格,心系患者、情系百姓的情怀以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无不彰显新时期卫生计生职业精神。有一首诗,我想迫切的读给他--《愿你》,我真心的希望你经治的病人都身体健康;愿你每天的心情都如花绽放;愿你周身充满美好,天明看到希望,夜里望到星光;愿你一心向着远方,坚毅向前行走,坚强永不退缩;愿你救死扶伤,痴心不悔,行医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华君昌大夫给病号诊断病情

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华君昌大夫给儿童看病

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华君昌大夫给病号讲解病理

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华君昌大夫给小儿扎针

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等待看病的病号

白衣卫士二十载,仁心仁术护百姓——记平邑县流峪镇西古路沟村最美乡村医生华君昌

卫生室门口病号家属的车辆

华君昌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坚强的党性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讲四有”的新时期优秀共产党,是新时期沂蒙精神的道德典范,他用朴实的听诊器谱写出了新时期基层乡村医生的华彩乐章-----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米金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