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最贵″地方的那些“国宝″故事 请看这里

清光绪 泥塑蟠桃会

在无锡博物院里的那些传世“硬货″中,怎么会少了本土特色的泥塑老物件?!


无锡“最贵″地方的那些“国宝″故事 请看这里

国家二级文物,由清末民间艺人周阿手塑,陈杏芳上彩的泥塑“蟠桃会″。

我们来听听原无锡市博物馆馆长陈瑞农为你讲述的“国宝故事″。

这件文物的来源与慈禧太后有关。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各地官员都为选贺礼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的是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塑制作工序复杂,且极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就塑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至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己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馆收藏。

这件泥塑以王母娘娘过寿诞开蟠桃会,邀群仙赶会庆祝为场景。整体象一座山,最上面足一个大红色的阁楼,阁楼的牌匾上写着“蟠桃会″三个字。阁楼下方,24位神仙分四层站立,王母娘娘高高坐在最上层,南极仙翁和麻姑分站两侧,细细观看,每个神仙的表情与服饰都栩栩如生,他们有的捧着仙桃,有的拿着荷花,个个表情生动,面带微笑,就象缩小的真人站在山上,一副飘飘欲仙的模样。

群仙祝寿的场景非常符合慈禧太后寿诞喜庆的主题,也暗喻慈禧太后如王母娘娘般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同时,“蟠桃会″也迎合了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的癖好。

据史记载,慈禧太后非常爱看戏,也懂戏,是个日必观戏的超级戏迷。而这件作品就是按传统戏曲《蟠桃会》制作的手捏戏文,其中的24位神仙,都是按照戏曲当中的人物扮相为原型,通过艺人高超的技艺所创作出来的泥人形象,既有戏曲人物憨态可掬的笑容,也有戏曲表演中优雅飘逸的动作。各式各样的戏曲人物汇聚在一起,仿佛正在上演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这使得“蟠桃会″从众多豪华贺礼中脱颖而出,深得慈禧老佛爷的欢心。

元 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无锡“最贵″地方的那些“国宝″故事 请看这里

无锡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元代“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是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稀罕。

高足杯又称马上杯,多为瓷制,盛行于元代。有专家认为它适用于蒙人善骑喜饮的习俗,最初为马上饮酒而制。

此杯口沿内侧和圈足底边各錾刻有一圈卷云纹,重点是杯心中央錾刻出的“连生贵子″图案:一个面相清秀的胖娃娃作蹲状,身穿衣领窄袖短衫,两手执莲荷,正嬉戏玩耍,形态活泼可爱,四周莲花簇拥。图案喜庆吉祥,寓意美好。
无锡“最贵″地方的那些“国宝″故事 请看这里

在金杯口沿外侧有铭文“邓万四郎十口口金″(即制作高铺款识,相当于注册商标)。因此这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牌子货,对当时的金银器匠作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件金杯,1960年4月出土于无锡市南郊雪浪乡军嶂山尧歌里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墓。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钱裕生于南宋凉祐七年(1247年),卒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葬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鏐的后裔,也是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地方豪绅。

无锡钱氏是望族,象钱穆、钱伟长、钱锺书等等也都是钱氏后代的响当当的人物。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