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学带给我什么?

引 言
谈到加拿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移民”。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这片99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3600万人,其中超过两成是外来人口,这还不包括每年数额巨大的留学生。

相较一些热门的留学国家如英美,加拿大很多时候并不是第一选择。那么除去移民的便利度,这个国家是否真的乏善可陈?

看看亲历者怎么说。

PART01

始终记得来到加拿大的第一天。

2012年八月的末尾,我孤身一人走出机场,看到了天边绚烂的晚霞;乘着这晚霞,我坐上了寄宿家庭女主人Ulla的轿车。

Ulla是个典型的加拿大人。她是个律师,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丈夫则是一位英语老师;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在成年后各自搬出去居住,而因为喜爱和年轻人一同生活,这栋对于两个人来说过于空旷的house每年都会迎来异国学子。

从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学带给我什么?

Ulla家后院的小路

在Ulla家的厨房,我遇到了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Jason和芝加哥的Carl;Jason是个白人,而Carl是个黑人。第一年的圣诞节,我们三人和Ulla的两个儿子、以及从法语区魁北克赶来的妹妹一家坐在一起,分享美味的烤火鸡和南瓜派,交换关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意见……

对于初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我来说,那个圣诞夜美好得不可思议。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一个英语还说不利索的异国者,而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

加拿大的啤酒广告,非常“加拿大”

在加拿大,你很容易找到归属感。比起标榜“民族大熔炉”的邻居美国,加拿大将不同肤色、不同口音、不同文化的居住者视为常态。我遇到过来学习开飞机的香港女孩,家里养着狮子的埃及“富二代”,和我喜欢同一支足球队的西班牙人……不管你喜欢脏辫还是Lo裙,永远会有人热情诚恳地夸赞:Hey,你今天真漂亮!

PART02

我就读于首都渥太华的Carleton University,这个学校不像多大或是麦吉尔那样在国内声名显赫——事实上,加拿大人择校并不太在乎学校的名气或是排名,他们更关注自己能够学到什么

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报道的第一天,在指路牌下徘徊了几次,就有学长上前热情询问,并且不嫌麻烦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

后来在加拿大待久了,发现他们的指路模式总是如此热情,甚至有时你只是站在十字路口低头刷刷手机,都会有人上前询问:“需要帮忙吗?”

从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学带给我什么?

校园一角

我选择的专业是Communication Studies,传媒是个人比较感兴趣的领域,而CU的传媒学在加拿大首屈一指。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感到陌生;而很快,我的第一堂专业课就给了一个下马威。

在教授讲课结束后,所有人都必须参加附带的tutorial,内容就是讨论、讨论,再讨论;后来我才发现,Lecture+tutorial,是加拿大大学十分常见的教学模式

在国内完成的11年基础教育,让我更习惯“独立作业”,但这在加拿大是行不通的。教授这样解释tutorial课程的初衷:如果要学习communication studies(传媒学),那么你首先要善于communicate(交流)。

于是硬着头皮在小组讨论上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别人提出质疑,学会沟通,学会总结……这个过程在我的大学生涯中不断重复,不仅是专业课,几乎所有课程都有一定数量的group work,逼迫你一次次展现自己,和他人沟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比个人思考更完善、更多元化的结果

从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学带给我什么?

为此看到过凌晨两点,被银白色的大雪整个覆盖的校园,和东倒西歪的小组成员们在平整雪地上踩下的第一串脚印……回想起来,都是记忆最深刻的场景。

PART03

有一个关于加拿大的笑话,说加拿大人平均一分钟要说十次“sorry”。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说明加拿大人性格之礼貌,用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说,就是“佛系”

这种佛系同样体现在他们对教育的选择上。认识一个同校学经济的女生,因为喜爱甜点转去了渥太华著名的蓝带学院(La Cordon Bleu)学习西点制作,之后时不时地就带回各种又好看又好吃的蛋糕给我们“增肥”;至于在大学前两年不决定具体专业,而是广泛接触自己感兴趣课程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从寄宿到融入,四年加拿大留学带给我什么?

至于毕业后投身社工组织的,去非洲大草原gap year的,甚至选择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读研的更是不胜枚举。不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去要求自己后,选择的余地变得更宽广,哪怕选错了一次也不要紧,毕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佛系”倒并不意味缺乏热情,愿意退后一步,在另一层面上反倒是前进了

我的一位好朋友在MBA毕业后选择了去政府支持的公益组织做一个活动策划,薪水当然没有去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级生高,但她自己十分乐在其中。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告诉我,从小到大遵循着优等生的轨迹生活,让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在加拿大学习的两年间,看到更多,思考更多——她逐渐明白每日光鲜亮丽却又负担重重的生活不是她理想的样子,变得有勇气也有信念去选择另一种人生

这或许是加拿大的求学经历留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最深刻的印记。

在这个越来越容易被他人的言语挟裹的时代,“随大流”去追逐成为很多人的共性;但每个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许多选择,只有遵从本心才不会后悔。对于加拿大教育这种特性的思考,时常让我想起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一个王朝无数人物生亡兴衰后的结尾:

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