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就酒,越吃越有"是怎麼來的?

“餃子就酒,越吃越有。”冬至這天基本全國人民都在吃餃子,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吃餃子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醫聖張仲景留下的。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所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逐漸治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這天,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

由於過新年,家家都會喝上幾杯酒來慶祝,並且祈福來年有個好的收成,於是在吃餃子的時候再喝上幾口小酒,覺得餃子味道也更香了,於是便有了“餃子就酒,越吃越有“的民謠,也寄託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歷史發展到今天,生活富足了,我們也已經不會再凍壞耳朵了,但是餃子這道食物依然受到大家的熱愛,一家人圍坐一起包餃子,其樂融融共享天倫,在吃餃子的時候喝上一點小酒,依然會喝上一小杯酒,也算是對自己對家人的一種美好祝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