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是怎么来的?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冬至这天基本全国人民都在吃饺子,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留下的。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所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逐渐治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由于过新年,家家都会喝上几杯酒来庆祝,并且祈福来年有个好的收成,于是在吃饺子的时候再喝上几口小酒,觉得饺子味道也更香了,于是便有了“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的民谣,也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历史发展到今天,生活富足了,我们也已经不会再冻坏耳朵了,但是饺子这道食物依然受到大家的热爱,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共享天伦,在吃饺子的时候喝上一点小酒,依然会喝上一小杯酒,也算是对自己对家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