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烽火起盧溝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今年是盧溝橋事變發生81週年,81年前打響抗戰全面爆發的第一槍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八年烽火起盧溝

1901年清政府與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一條為北京至山海關的鐵路由各國出兵保護,日本由此獲得了在華北駐軍的權力。同年日軍成立了“華北駐屯軍”,其司令部設在天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有相機發動了“一二八”事變、侵犯長城和華北事變,中國和日本相繼簽訂了《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對於這個協定目前學術界存在著爭議),規定:中央軍退出河北,由西北軍29軍駐防華北,同時中國軍隊退到蘆臺以西、日軍撤回長城以北,將中間地帶化為非軍事區。

八年烽火起盧溝

1935年之後第29軍進駐北平和天津,其中馮治安的第37師駐紮在北平的南苑、西苑、豐臺和河北的保定一帶;張自忠的第38師駐防在天津、廊坊一帶;劉汝明的第143師駐防在張家口一帶;趙登禹的第132師駐防在河北河間一帶。1937年7月7日的晚上,日軍華北駐屯軍駐豐臺的日軍開始在盧溝橋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聲稱丟失了一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這位士兵在演習中肚子不舒服,去解手去了,但很快就回到了部隊中。日軍竟以尋找失蹤士兵為由,要求派兵進宛平城搜查,但是遭到中國軍隊第29軍的拒絕。經過協商之後,決定讓日軍派調查團前往宛平城。1937年8日凌晨,日軍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向宛平城發起了進攻,駐守宛平城的第37師第219團在團長吉星文(吉鴻昌的侄子,解放軍58年炮擊金門時被火炮擊斃的中將司令)的率領下給予日軍猛烈的還擊,全面抗戰就此爆發,這就是震驚全國的“盧溝橋事變”,又稱為“七七事變”。

八年烽火起盧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