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書感——1

倭仁:“臣認為,議政王最大的過失在於過分倚重洋人。我泱泱中華文明,綿綿不絕五千餘年,怎麼到了我們手上卻棄之如敝履?國之要強,最要緊的不是師法夷類,而是弘揚我中華文明,教化人心,才是治本之策。同文館的事情不說也罷,前些年購買英夷艦船,受盡了洋人欺凌,艦船損失十八萬兩,購船兩年,最終竟是被洋人訛去銀子九十餘萬兩。洋人如此狡獪無信,議政王卻要倡導天下人師法夷類,名義是自強,實在是賣國。” ————《李鴻章》張鴻福


  • 烏齊格里·倭仁(1804—1871年),字艮峰,又字艮齋,蒙古正紅旗人,晚清大臣、理學家。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中允、侍講、侍讀。北京政變後,他以講程朱理學受到清廷重用,擢為任副都統、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同治皇帝師傅職。作為“理學名臣”、“三朝元老”參預朝政,在清末的政界和學界都充當了重要角色,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治十年(1871年),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因病再度乞休。不久病逝,追贈太保,諡文端,入祀賢良祠。倭仁政治態度保守頑固,為同治年間頑固派首領。所著輯為《倭文端公遺書》。
  • 議政王奕訢-清朝末年的恭親王,生於1832年,死於1898年。是中國清末大臣,洋務派在中央的首領。清朝世襲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欣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獲世襲罔替。一共傳了四代三位。奕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臺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倖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後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欣的弟弟鍾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捲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務。

  • 個人小感:在當時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之際,文官代表倭仁依舊覺得大清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學習英夷,法夷,只需要發揚我中華文明,就能抵禦蠻夷入侵。卻不曾想國家到了這個地步,就是當時的大清國只注重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是處的科舉,卻忘了動手發展科技,還沉浸在自己是天朝大國的美夢中。思維固化,自己不改革也比支持別人改革,還義正言辭自己站在國家層面上思考問題。我們無法評價他的對與錯,只能說當時的時代思想在他心裡已經根深蒂固了,也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對整個中國的發展的阻礙之大。反觀李鴻章等洋務派見識過洋人的洋槍洋炮之後,深感自己的不足,通過各種方法來發憤圖強,實乃國之重臣。
  •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推薦大家去讀讀這本《李鴻章》相信你會有所收穫的。
每日書感——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