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必讀」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

《長安客話》,史料筆記,八卷。明蔣一葵撰,萬曆時期成書。此書為明代專門記載北京地區的文獻中,僅存的幾種之一。十七世紀末葉,清康熙朝朱彝尊編輯《日下舊聞》(一六八八年刊印),曾以本書為重要參考資料,被摘引很多。十九世紀末葉清光緒時萬青黎、張之洞等編修《順天府志》(一八八六年刊印)時,未見此書。後來,於世又傳抄本與清刻本,前者北京圖書館有藏有,後者稀見。

「京畿必讀」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

蔣一葵,字仲舒,號石原,生卒年不詳,明代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年家貧無書,四處借閱,並刻苦抄錄。萬曆二十二年(1594)舉人,歷官靈川知縣、京師西城指揮使,,並一一記錄,官至南京刑部主事。在京師為官期間,他走荒臺斷碑,訪問名勝古蹟;又留心收集稗官野史中有關北京古蹟名勝、奇聞佚事的記載和詩文等,匯而成書。當時人們對皇都通稱“長安”,故名本書為《長安客話》。他有書齋曰"堯山堂",一生撰著甚豐。除本書外,另有《八朝偶倚》《舉業全書》《蒙古通記》《晉陵文獻》等,其最著者為《箋釋唐詩》《堯山堂外紀》。

《長安客話》主要記述明代北京的城苑、山川、寺觀、陵寢、名勝、古蹟、關鎮等,按所記內容分類分卷,最後纂集成書。其中卷一、二為“皇都雜記”,記北平城的沿革及明京都的建設佈局。如大明門、棋盤街、長安門等坐落位置及景象。“大明門前棋盤天街。府部對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又國初改國子監為北平府學。永樂二年,仍改為國子監,即元遺址。明初還設有“王子書房”收各夷及各士官子弟入學;在“今太學前有交趾號房”,為明成祖收交趾官生讀書處。此外,記載中也有關於政治、民俗等方面的記述。如“南城”中記“英宗九歲登極,有詔凡事白於張太后然後行。太后令付內閣議決。每數日必遣中官入閣,問連日曾有何事來商榷,具帖開極,驗有不付閣議者,即召司禮監責之。內閣票旨始此。”又朱元璋“以學校為國儲材”,要區別士子與吏胥的巾服,命工部制定式樣,經過三次更改,才做為制度定了下來。又在“鬥蟻”、“半促織”中記有“京師人至七八月,家家皆養促織。……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論老幼男女,皆引鬥以為樂”。記此情此景,特別生動細緻。

「京畿必讀」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

本書卷三、四“郊垌雜記”。記京郊名勝古蹟甚詳。如碧雲寺、臥佛寺、白雲觀、盧溝橋、戒壇等,又介紹天壽山之形勝,與諸皇陵所在,及海濱的米家園和勺園。

本書卷五、六“畿輔雜記”除介紹了北京周圍外縣的名勝古蹟,重要的是介紹各縣的情況,如東安縣、香河縣、玉田縣、豐潤縣、遵化縣、平谷縣、昌平州、密雲縣、懷柔縣、順義縣、古潞陽(今通州)、古臨溝(今三河縣)、古雍奴(今武清縣)、古漷(Huǒ)陰(今郭縣)、寶坻縣等。又記蘆臺產鹽,白如玉屑;寶坻產銀魚,縣設銀魚廠,中官下廠督捕進貢。寶坻銀魚以瓦窯頭為最佳。記通惠河,成化、嘉靖年間疏通修閘之後,“置船剝運,歲省不貲,上下快之。”記河西務,漕渠之咽喉也。江南漕艘畢從此入。兩涯旅店叢集,居積百貨,為京東第一鎮。戶部分司於此榷稅。

「京畿必讀」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

本書卷七“關鎮雜記”,記邊塞的三關——居庸關、古北口、紫荊關、昌鎮、黃花鎮、薊鎮、古榆關(今山海關)、喜峰口、宣府。卷八“邊鎮雜記”,記八達嶺、土木驛、張家口、開平等。

本書所記,相當於今天京津冀的核心區域,為研究廣大京畿地區的歷史和地理沿革,及文人逸事、鄉土人情等提供了較為珍貴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