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你可知“mu-cau”不是我的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一首《七子之歌》唱盡了澳門“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百年坎坷歷程。也正是拜其歌詞“三百年夢寐不忘的生母啊”所賜,“明朝割讓澳門”的說法,也是長期流傳。

那麼,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呢?“割讓”澳門的說法又究竟是否屬實呢?

一、登陸澳門

16世紀時,西方迎來了航海業的迅猛發展,由此促使葡萄牙人展開了一場遠渡重洋征服世界的雄偉計劃。

依靠著大航海時代的霸主地位,葡萄牙人的勢力不斷東侵,終於在明朝中葉來到我國澳門一帶。

抵達澳門附近後,葡萄牙人驚訝的發現,眼前的國家繁榮昌盛,一如馬可波羅遊記中的神話王國,這不禁讓葡萄牙人有了佔據這片富饒的土地作為殖民地的想法。

然而,此處江山雖然錦繡,可軍隊戰鬥力卻彪悍無比。葡萄牙人剛有了一絲想要佔領殖民地的想法,就遇到了明朝軍隊的迎面痛擊,雙方在屯門展開一場海戰,結果葡萄牙人被大明水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眼看強攻失敗,葡萄牙人又採取了迂迴策略,他們對澳門當地官員謊稱船遇風暴,需要上岸晾曬被水浸溼的貨物衣帽為由,成功登上了澳門的土地。此後,葡萄牙人又大量賄賂官員,終於取得了澳門的長期居住權。

二、居住許可

雖然葡萄牙人在澳門長住,但當時澳門的領土主權依舊是屬於明王朝的,明朝政府也從未想過要“割讓”澳門給葡萄牙。

這可以從明王朝對澳門的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掌控力來印證。據《澳門紀略》記載,居住在澳門的葡萄牙人需要定期嚮明王朝繳納地租,同時,澳門的關稅權也依然牢牢掌握在明朝政府手中。

此外,明朝政府還掌握了澳門的立法、司法權及重要的行政管理權。由此可見,明王朝才是澳門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手握領土主權的明朝政府將澳門編入香山縣府管轄,還在澳門當地安排了負責治安和稅收的官員,以此宣示對澳門的治理權。

居住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必須嚴格遵守明朝的種種規定,否則便會遇到麻煩。比如萬曆十一年,葡萄牙人曾一度自設官吏,此舉違反了明王朝的規定,因此總督陳瑞立刻約見了葡方負責人,責怪他們不遵守明王朝的規定,有違皇上治理澳門的本意。

葡方代表被這一番訓誡嚇得不輕,急忙託人帶著天鵝絨、鏡子等珍貴禮品去送給總督,並且重申一定服從明朝政府的命令,這才獲得了內部自治的許可權。

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然而,葡萄牙人費盡周折獲得的自治,也僅僅是適用於處理葡國人之間的矛盾,如果涉及到中國人的事務,葡萄牙方依舊無權干預。

三、行使主權

除了嚴格限制當地葡人的行為,明王朝還敢於懲治在澳門犯法的葡萄牙人。

據《廣東通志》、《澳門紀略》記載,萬曆三十六年,有葡萄牙人觸犯法律後被押送公堂問罪,時任香山知縣的蔡善繼便按律狠狠的打了這名犯人的板子。這名外國犯人在接受中國法律處罰時,不僅沒有反抗,反而“帖然服”——在中國,就要遵守中國法律,該打就打!

明朝政府還曾拆毀葡萄牙人私設的炮臺,還曾將葡萄牙人建的教堂改為中國的石碑,以此維護中國主權。

為了防備葡萄牙人通過澳門往內地滲透,明朝政府還專門在澳門與內陸接壤處設置了一座蓮花莖關閘。這座閘原本每月開放兩次,後來改為每5日開放一次,不開放的時候便用6根封條加封,從而杜絕了葡萄牙人與當地人過多接觸的潛在隱患。

可以說,在1887年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葡北京條約》,承認澳門“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前,澳門,就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

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明王朝這些管理葡萄牙人的舉措可謂是用心良苦,然而,倘若明王朝當初不同意葡萄牙人登陸澳門,豈不是一勞永逸嗎?為什麼明朝政府同意葡萄牙人住在澳門呢?

四、商業利益

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的國策說起了。葡萄牙人最開始成為澳門“租戶”的時候,剛好是“嘉靖大倭亂”時期,此時的明朝政府被倭寇弄得不勝其煩,因此需要藉助葡萄牙人的力量“以夷制夷”對付倭寇。

此外,澳門的商業發展也是明朝政府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隨著明代商品市場的發展,對外貿易成為明朝財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葡萄牙人高超的航海技術,無疑成為促進商貿發展的重要助力。

據史料記載,葡萄牙人租居澳門後,便以澳門為支點建立了多條國際貿易航線,做起了海上貿易中轉生意。他們將明朝的生絲和絲綢等商品通過澳門銷往世界各地,再帶回大量的白銀充實明朝的國庫。

這也促使澳門成為新興的遠東國際貿易中轉港,並由此發展出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澳門與各國間經貿往來不斷,明朝政府便以澳門為窗口,大力推銷中國商品,終於讓中國商品走向了世界的舞臺。以澳門為媒介,一條以澳門——果阿——里斯本為線路的貿易網絡,從16世紀下半葉起迅速運轉起來。中國的貨物以此為媒介,火熱暢銷歐亞大陸。

以歐洲學者的估算,在中國萬曆年間時,平均每年有價格四十萬兩白銀的中國貨物,會經過澳門運往印度,再轉手倒賣到歐洲。運往長崎的中國貨物,每年價格更高達100萬兩。每年從菲律賓輸入澳門的銀幣,高達135萬比索。大量的白銀以澳門為媒介,洶湧輸入中國。以加拿大學者貢德・弗蘭克的形容:明朝中後期,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一的白銀都進入了中國。

也同樣是以澳門為媒介,西方傳教士們將歐洲的數學軍工等成果帶到了中國,開啟了“西學東漸”的熱潮,同時又把中國的科技文化源源不斷介紹到西方,引發了歐洲大陸的“中國熱”。澳門,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上,一座值得銘記的橋樑。

明朝為何允許葡萄牙人佔據澳門?

這樣的熱潮,也帶來了明代中國澳門的繁榮。這個明代廣東香山知縣治下的“小港口”,卻是十六至十七世紀,東亞海洋上的黃金港口,

更以其繁榮的貿易,支撐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如此“多贏”的成果,也堪稱大航海時代,一個成功的治理典範。

參考資料:《明史》、《澳門紀略》、萬明《明代澳門與海上絲綢之路》朱亞非《明代中葡關係與澳門問題》、 晁中辰《明朝對外交流》、樊樹志《晚明大變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