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貴陽有些公司越來越喜歡招聘應屆生?

交粗小魚乾來


這其實蘊藏著中國社會一個很深層次的哲理:

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

喜歡招聘應屆生,不是貴陽的公司獨有,很多大城市,這種現象很明顯,特別是一些大品牌知名企業,比如華為、頭條、阿里等,都有自己的校招程序,也就是直接從學校裡面招聘應屆生,而且會對校招員工重點培養。

因為應屆生比一般的往屆生、經過社會打磨的社招人才,相對來說不那麼圓滑老到,更加單純、做事少受“人情世故”的羈絆,也就是所謂的“書生意氣”,他們更多的精力會集中在業績目標的攻克上,而不是放在所謂的“辦公室政治”等人情世故上。


有人(往往是智商不那麼高的人)可能覺得書生氣濃厚的人,是“智商高,情商低”,但他們可能混淆了,情商的“情”,是情緒的“情”Emotion(內在的自我控制),而不是人情的“情”Relation(外在與人交際)。

任何人才,到一個單位,工作乾的好壞,在企業裡面,可以用量化的業績指標來衡量,這很公正客觀,沒有大眾主觀的臆斷,而如果是在非企業、非私營單位裡面,工作乾的好壞,就需要靠旁人來評價了,一旦涉及到其他人的評價,就未必那麼客觀了。

這時候,所謂的“為人處世”也好,“阿諛奉承”也罷,甚至是“請客吃喝、禮尚往來、周全關係”都能派上用場,也就是說,你的能力,在對你的評價裡面,可能只佔到極小的百分比,畢竟社會大眾還沒有完全進階到拋開主觀公正評價業績的地步,始終還是一箇舊式的傳統人情社會。

而企業,和公家的單位不一樣,企業一旦事情做不好,業績不達標,可能今天吃飽飯,明天就沒下頓,事業和業績關乎到一個公司的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一般在公司裡面,做事往往比做人更重要。

這和那些有編制的單位不同,有編制的單位,很多人是沒有什麼危機感的,旱澇保收,不用操心什麼業績目標什麼的,就算完不成,工資績效等也照樣發,不會倒閉,所以哪怕偷點懶、或是混下日子,也過得去,而企業就不一樣了,企業是自收自支的。

所以,如果一個公司樹立的企業文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那麼很可能這個企業做不長久的,而應屆生,不諳世故,集中精力突破業績目標,大家公平競爭,拼的唯一是資本就是能力,而非他人的“評價”。

現在很多大城市一些比較有遠見的企業,也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更加側重於員工的業務能力培養,而非精於算計的“辦公室政治”或“人情世故”,一個員工只要業績優秀,哪怕為人處世的“情商”再低,也同樣可以得到不俗的物資和精神嘉獎,成為企業的中間、核心和領導層,而對那些整天遊弋於人際、周全於關係、通過請吃小圈子形成的“口碑較好”的人,反而會有一些壓制。

畢竟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深諳人情世故,那麼這個人在業績方面一定是個失敗者。


貴陽如今越來越發達,競爭越來越大,如果公司還是用過去那種人情世故的模式來管理,肯定會輸得很慘,所以,現在很多敏銳的公司開始回過神來,開始側重校招的應屆生,畢竟,應屆生身上的人情世故色彩,會更少一些,就會有更多精力集中於事業。

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貴州和貴陽的經濟在逐漸發達進步,向著發達城市靠攏,雖然還沒有達到沿海一線城市那種“一流人才去企業,二流人才去高校,三流人才到機關”那種氛圍環境,但至少說明,在這方面是在向前走的。


貴陽小數據


選擇應屆畢業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式。現在很多地方很多公司都會選擇招聘應屆生。

學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顯示學校能力,組織校園招聘,有利於招生,也方便學生就業,也會給學校帶來一定的收益,既起到宣傳效果,也有收益,好處多多。校園應聘也是學生的首選應聘途徑,足不出門,相對安全。

企業選擇校園招聘,是招聘的一種方式,學生的加入會為企業帶來新思想,新思路,注入新鮮血液。很多大學生對實習期間第一份工作抱有以學習為主,適應社會為輔,薪資低點可以接受的心裡,這樣也會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當然,大學實習生沒有工作經驗,心性不定,需要提供食宿,有些也比較個性難管,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也是校園招聘存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