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劃分爲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孝感,簡稱:孝,中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城市,中國孝文化之鄉。是距離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市最近的城市,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區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之一,其綜合競爭力在省內排名前六位。

孝感地處於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之東。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現轄孝南區、漢川、應城、安陸三個縣級市,雲夢、大悟、孝昌三縣,及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和七個省級開發區。面積89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13萬,其中孝感城區人口55萬,常住人口90萬。

孝感地貌自南向北為平原、丘陵、山區,氣候兼有南北之優,土地肥沃,是重要糧棉油生產基地。地質礦藏豐富,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孝感距離武漢市中心50公里,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32公里,與武漢城市資源共享。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孝感市境內各縣市區,夏商時代為古荊州之地[1]​。

周為楚、鄖、軫等諸侯國割據地,且軫國、鄖國均建都於此。

秦屬南郡;漢以後屬荊州江夏郡。

南北朝以後屬安陸郡。

唐屬安州;宋以後屬德安府。

清分屬德安府、漢陽府[2]。

民國時期,分屬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區。孝感作為地市級的建制行政區,設置於1949年5月。

文化大革命期間,孝感專區改稱孝感地區。

1993年6月,撤銷孝感地區,成立地級孝感市。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3市1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孝文化之鄉”之稱

1951年6月以前,孝感專署轄孝感、禮山、應山、安陸、雲夢、應城、黃陂、黃安(今紅安)、隨縣(今隨州市)等9縣。6月以後,原屬沔陽專署管轄的漢川、漢陽兩縣劃歸孝感專署,同時設立應城礦區人民政府(縣級),此時,專署所轄縣級政府12個。

1952年1月,大冶專署撤銷,原屬大冶管轄的咸寧、武昌、蒲圻、嘉魚、崇陽、通山、通城等江南7縣劃歸孝感專署管轄。6月,隨縣劃歸襄陽專署。 9月,黃安劃歸黃岡專署,同時改禮山縣為大悟縣。

1953年5月,撤銷應城礦區政府,以後直到1959年11月孝感專署撤銷,所屬諸縣併入武漢市時為止,孝感專署一直管轄江南、江北共16縣。在歸屬武漢市管轄期間,曾於1960年8月將安陸與雲夢、咸寧與蒲圻、武昌與嘉魚、崇陽與通城合併為安陸、咸寧、武昌、崇陽等4縣,原16縣併為12縣。

1961年5月,地市分治,復設孝感專署,武漢市將上述12縣歸還孝感。12月,專署將所轄12縣仍按併入武漢市以前的16縣恢復原建制。

1965年7月,將撤銷大冶專署時劃歸孝感的江南7縣劃出,交新設置的咸寧專署管轄,孝感專署管轄原江北9縣。

1975年12月,漢陽縣劃屬武漢市。

1983年8月,撤銷孝感縣,設置縣級孝感市,同時將黃陂縣劃歸武漢市。

1986年6月,撤銷應城縣,設置應城市。1987年9月,撤銷安陸縣,設置安陸市。

1988年10月,撤銷應山縣,設置廣水市。

1993年6月撤銷孝感地區,設立地級孝感市,同時撤銷原縣級孝感市,設立縣級孝南區和孝昌縣。撤地建市以後,新設立的地級孝感市實行以市帶縣的行政管理體制,直轄孝南區,管轄孝昌、大悟、雲夢、漢川等4個縣,代管廣水、安陸、應城等3個縣級市。

1997年3月,撤銷漢川縣,設置漢川市。

2000年8月,廣水市劃歸新成立的地級隨州市代管。此後,孝感市轄區直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