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传递的官场恶习:为什么主动做清官的人这么少?

从古至今,官场上流行着许许多多关于腐败的民谣:“想人重用,拍马就行;欲要晋升,礼拜须勤。胡话贵乎多,献媚在于精。”

,反映出官场的一些恶习,比如:溜须拍马、拉帮结派等等。但是,关于清官的民谣却少之又少,纵观历史,古代的清官也不算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民谣”传递的官场恶习:为什么主动做清官的人这么少?

唐朝时,有一个叫程骧的人。他的父亲年轻时是强盗,敛积了百万家财,后来改邪归正,十五年足不出户。

父亲去世时,程骧还是小孩子,不知父亲做过强盗的事。

有一次,程骧做了错事,他的母亲骂他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程骧流着眼泪追问母亲说此话的原因,母亲将他的父亲曾是强盗之事告诉了他,程骧听了非常痛苦,十分惭愧,绝食了几天后,毅然做出决定,将家里的不义之财分给乡里的穷苦人。

“民谣”传递的官场恶习:为什么主动做清官的人这么少?

很快,散尽家财的程骧变得贫穷起来,但他的老师对其品行很是赞赏,经常接济他奉养母亲。

最后,程骧拥有了出众的学问,朝廷想聘请他去做官,但被他推辞了。

北宋曹修古曾任监察御史,以生活俭约、洁身自爱闻名于朝野。

他去世后,妻女竟然没有余钱将棺椁运回老家安葬。曹修古的同僚和下属得知后于心不忍,共同捐赠了很多钱,让她们能够办理后事。

曹修古的女儿却哭着对母亲说道:“父亲以忠廉处世,从未收受过别人任何钱财,如今我们若是这样平白接受了他人馈赠,难免玷污了父亲一生的清名啊。”母亲听了她的话,于是将钱退回给曹修古的同僚和下属。

那些人又劝她们收下,说是以后留给女儿当嫁妆也可以,曹修古的女儿垂泪道:“借助父亲的安葬费来给自己置办嫁妆,这是我能做得来的事吗?”她坚决谢绝了他们的好意,那些人都很钦佩曹修古女儿不累于利的德行与志气。

“民谣”传递的官场恶习:为什么主动做清官的人这么少?

其实,不光是做官,民风、社风对社会上的每个人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人们普遍有很强的“崇洁尚廉”意识,对廉洁的事迹倍加颂扬,那么就能引导更多人以廉为荣,行清廉之事,进而促进社会孕育出更浓厚的风清气正的氛围。

所以,廉洁不仅仅是为官者的一己之事,每一个人都能贡献一份“廉能量”。

今天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也并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但因为有清廉的品格和事迹而名垂青史,这源自于他们对清廉的向往,并能身体力行。

“民谣”传递的官场恶习:为什么主动做清官的人这么少?

其实,做人、做官没必要去图什么轰轰烈烈,无欲则刚,因为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要回归平淡,纵观历史,不是清官太少,不是对清廉的向往太少,而是人们的欲望太强烈,身体力行清廉的人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