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文訓練組合一:文言文+詩歌

古詩文閱讀是高考的一個重點,對部分考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重點和難點其實並不難,有一個很關鍵的方法就是積累,通過練習對知識點進行積累和梳理。下面給大家提供了一篇古文閱讀和一篇古詩閱讀。文中對生字詞進行了注音和解釋,請各位家長收藏並轉給家裡的考生,讓他們從這篇古文和詩歌中整理一下知識點,並寫在筆記本上,筆記本上寫上“語者微文高考語文學習站”。關注我,每天都會學到新知識。

高考古詩文訓練組合一:文言文+詩歌

一、古文閱讀

餘端禮,字處恭,衢州龍游人。第進士,知湖州烏程縣。民間賦丁絹錢,率三氓出一縑([jiān]釋義:細密的絹。),不輸絹而折其估,一縑千錢,後增至五千,民不勝病。(譯文:餘端禮,字處恭,是衢州龍游人。考中進士,擔任湖州烏程縣知縣。國家向民間徵收丁稅錢,都是三個男丁交一匹絹,不交絹而折價的話,一匹絹高達千錢,後來增至五千,百姓不勝其苦。)端禮以告於府,事得上聞,又自詣中書陳便宜,歲蠲(蠲免[juān miǎn]免除(租稅、罰款、勞役等))緡錢([mín qián]1.用繩穿連成串的錢。)六萬。(譯文:餘端禮把這件事稟告官府,這件事得以逐級上報,又親自到中書省陳述便利的方法,每年減免六萬緡稅錢。)召對,時孝宗志在恢復,端禮言:“越謀吳,外講盟好,內修武備,陽行成以種、蠡,陰結援於齊、晉,而獻遺之禮益密。(譯文:被徵召回答皇帝問題,當時孝宗皇帝志在恢復中原。餘端禮說:“越國謀劃吳國,對外講求訂立盟約示好,在內做好武力征伐的準備,假裝派文種、范蠡講和,暗中和齊、晉結援,同時,敬贈吳王的禮物越來越多。)

用能一戰而霸者,伺其機而圖之。今日之事與越相若。願陰設其備,而密為之謀,觀變察時,則機可投矣。(譯文:這是希望能夠一戰而建立霸業,等待時機圖謀。如今我國的形勢和越國相似。希望能夠暗中做好準備,秘密謀劃,觀察時局變化,那麼就有機可乘了。)機之未至,不可以先;機之已至,不可以後。以此備邊,安若太山;以此應敵,動如破竹。”上喜曰:“卿可謂通事體矣。”遷大理少卿。光宗立,拜吏部尚書。(譯文:時機沒有到來,不能夠先舉事;時機已經到了,不可以貽誤時機。以此來防備邊疆,安若泰山;以此來應對敵人,勢如破竹。”皇上高興地說:“愛卿可謂是通曉事理啊。”餘端禮升遷為大理少卿。光宗皇帝登基,授予餘端禮吏部尚書的官職。)蜀州帥吳挺死,端禮謂樞密趙汝愚曰:“吳氏世握蜀兵,今若復令承襲,將為後患。”汝愚是其言,合辭以奏,光宗意未決,端禮言:“汝愚所請為蜀計,為東南計。夫置大將而非其人,是無蜀也;無蜀,是無東南也。今軍中請帥而遲遲不報,人將生心。”不聽(譯文:蜀州將帥吳挺死了,餘端禮對樞密使趙汝愚說:“吳氏世世代代掌管蜀地兵權,現在如果又讓他的兒子承襲帥位,將成為國家後患。”趙汝愚認為他的話正確,把他的話全部上奏。光宗皇帝心意未決,餘端禮說:“趙汝愚的請求是為蜀地考慮,為東南地區考慮。如果委派的將帥不合適,就會失去蜀地;失去蜀地,就會失去東南地區。如今軍中請求委派將帥而遲遲不回覆,人們將生有異心。”光宗皇帝沒有聽從)
。後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禮言。進端禮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禮代之。(譯文:後來吳挺的兒子吳曦最終佔據蜀地叛亂,正如餘端禮所言。提拔餘端禮掌管樞密院事,兼任參知政事。趙汝愚被撤右丞相職位,餘端禮代替他。)始,端禮與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嘗曰:“士論未一,非餘處恭不能任。”比韓侂冑浸竊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謀洩而汝愚逐。端禮不能遏,但長吁而已。(譯文:當初,餘端禮和趙汝愚一心一意共同執政,趙汝愚曾說:“人們的議論未統一,非餘處恭不能勝任。”等到韓侂冑竊取朝政,趙汝愚想上書皇上斥退他,謀劃洩露而趙汝愚被迫離開。餘端禮不能阻止這件事,只能長長嘆氣罷了。)浙西常平黃灝以放民租竄,知婺州黃度以庇蜀吏褫([chǐ]1.脫去;解下。 2.剝奪。)職罷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禮執奏,竟不免於罪。(譯文:掌管浙西常平倉的黃灝因為放寬對百姓徵收租稅而被流放,婺州知州黃度因為庇護蜀地官吏而被革除官職,這兩人都是韓侂冑怨恨的人。餘端禮堅持上奏,但最終沒有免去兩人的處罰。)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他日見上言朝綱已紊禍根已滋即丐去不許
(譯文:太府丞呂祖儉因為忤逆韓侂冑而被貶官到南方任職,餘端禮解救他沒有成功,輿論於是開始責備餘端禮。有一天朝見皇上,說朝綱已被擾亂,禍根已經滋生,請求離職,皇上沒有答應。)端禮在相位期年,頗知擁護善類,然為侂胄所制,壹鬱不愜志,數稱疾求退。薨,贈太傅,諡忠肅。(譯文:餘端禮擔任丞相一整年,知道保護良善之輩,然而受到韓侂冑的牽制,心情抑鬱,不能稱心如意,多次稱病求退。去世之後,追贈為太傅,諡號為忠肅。)

高考古詩文訓練組合一:文言文+詩歌

9.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他日見上言/朝綱已紊/禍根已滋/即丐去/不許/

B. 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他日見上言/朝綱已紊/禍根已滋/即丐去/不許/

C. 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他日見上言/朝綱已紊/禍根已滋/即丐去/不許/

D. 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他日見上言/朝綱已紊/禍根已滋/即丐去/不許/

【解析】D。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他日見上言/朝綱已紊/禍根已滋/即丐去/不許”,這句話的含義是“太府丞呂祖儉因為忤逆韓侂冑而被貶官到南方任職,餘端禮解救他沒有成功,輿論於是開始責備餘端禮。有一天朝見皇上,說朝綱已被擾亂,禍根已經滋生,請求離職,皇上沒有答應”,“公議”是“始歸責焉”的主語,因而“端禮救解不獲公議/始歸責焉”斷句有誤,排除A項;原文意思是說呂祖儉因為冒犯了韓侂冑而被貶官到南方,因此“南遷”的主語是呂祖儉,因而“太府丞呂祖儉坐忤/侂胄南遷端禮/”斷句有誤,排除B項;C項兼有這兩項錯誤。綜合上述,選D項。

10.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賦丁,即徵收丁稅。丁稅是按人口徵收的稅種,徵稅對象是男丁,其性質是以錢代役。

B. 卿,對他人的尊稱,適用範圍是君対臣;而臣尊稱國君可稱陛下、萬歲、聖上等。

C. 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宋吋,樞密院與中書省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

D. 常平,指常平倉,是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

【解析】B。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B項,“適用範圍是君對臣”錯,長輩對晚輩、朋友之間、夫婦之間都可尊稱對方為“卿”。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端禮執政為民,減輕百姓負擔。他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任烏程縣期間,針對稅收弊端,請求上級部門加以改革,使百姓獲利。

B. 端禮妥善邊備,建議相機而功。針對皇上收復中原之志,他認為應該像吳越爭霸那樣做好準備,伺機而動。此說收到讚賞。

C. 端禮富有遠見,反對蜀帥世襲。吳挺辭世,餘端禮讓趙汝愚上書皇上阻止吳氏世襲蜀帥,以絕後患,未被採納;後來吳曦果真據蜀叛亂。

D. 端禮雖為丞相,但受制於他人。任丞相期間,他雖扶掖良善,如解教黃灝、黃度等,但受制於韓侂冑,抑鬱不得志,以致數次引疾請退。

【解析】C。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後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餘端禮讓趙汝愚上書皇上”錯,原文說“汝愚是其言,合辭以奏”,意思是“趙汝愚認為他的話正確,把他的話全部上奏”,由此可見,並不是餘端禮讓趙汝愚這樣做的。

12.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端禮以告於府,事得上聞,又自詣中書陳便宜,歲蠲緡錢六萬。

翻譯:餘端禮把這件事稟告官府,這件事得以逐級上報,又親自到中書省陳述便利的方法,每年減免六萬緡稅錢。

(2)比韓侂冑浸竊威柄,汝愚欲疏斥之,謀洩而汝愚逐。

翻譯:等到韓侂冑竊取朝政,趙汝愚想上書皇上斥退他,謀劃洩露而趙汝愚被迫離開。

高考古詩文訓練組合一:文言文+詩歌

二、古詩鑑賞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1)

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2)。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3)。

(白話譯文:陶淵明晚年躬耕田園,安於清貧,以薄餚淡酒邀會相鄰,彼此融合無間。他鄙薄晉宋年間的社會現實,嚮往和平淳樸的上古生活。)

千載後,百遍存。更無一字不清真(4)。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5)。

(白話譯文:千年過後,流傳下來的陶詩有一百多篇,沒有一字不是清新純真的。他晚年歸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塵土也遠較王、謝諸郎高潔。)

詞句註釋

⑴去手:離手。

⑵“晚歲”兩句:謂陶淵明晚年躬耕田園,安於清貧,以薄餚淡酒邀會相鄰,彼此融合無間。按:陶淵明有《西田獲早稻》詩備述農耕之樂,結句雲:“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陶潛又有《歸田園居》詩:“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躬耕:親自耕種。鬥:盛酒的容器。([lù]1.過濾。)

⑶“都無”兩句:言陶淵明鄙薄晉宋年間的社會現實,嚮往和平淳樸的上古生活。晉宋之間事:指東晉末年、劉宋初年,即陶淵明生活的年代。這是一個南北分裂、戰亂不斷、篡弒頻起的年代,極端動盪混亂,兇殘黑暗。陶淵明因作《桃花源記》,幻想出一個超現實的理想社會。桃源中人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辛詞化用其意。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遠的人。

⑷“千載後”三句:言陶詩以其“清真”而流傳千秋。清真:指陶詩獨具的一種風格:清新純真。蘇軾《和陶淵明飲酒詩》:“淵明獨清真。”

⑸“若教”兩句:言陶淵明歸隱田園,高風亮節,即便是柴桑的塵土也遠較王、謝諸郎高潔。王、謝諸郎:王、謝兩家的子弟。王、謝是東晉的兩大望族,其子弟以瀟灑儒雅見稱。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淵明柴桑人,晚年歸耕也在柴桑。

作品鑑賞

此詞是頌陶之作,既頌其詩品,更頌其人品。論詩拈出“清真”二字,頗有見地。“清”者,言其詩清新淡遠;“真”者,言其詩純樸真摯。詞人以此即陶詩千載流芳之真諦所在。讀稼軒農村詞,正可察見“清真”二字所給予的深刻影響。論人則推崇其不恥躬耕,安貧樂道,清操自守。稼軒兩度退隱田園二十餘載,正由此汲取精神力量。詩如其人,詩品之高潔,必源於人品之高潔,詞作正體現此種文學批評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