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壽光水災」

一場“溫比亞”颱風讓家鄉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暴雨,致使臨朐、青州、昌樂、壽光等地,尤其是彌河流域及其支流的部分鄉鎮遭受洪水之災。而令人蹊蹺的是,正在當地鎮村幹部和老百姓眾志成城抗災救災的同時,個別外媒和別有用心的人制造關於“壽光水災”的熱點在網絡上發酵,把天災造成的損失歸咎於上游水庫洩洪,洪水過後的彌河兩岸人民再次遭受外媒惡意傳播的“洪水”之災。實在令人痛心!

三問“壽光水災”

青州王墳鎮在洪災中倒塌的房屋

一問:為什麼只關注“壽光”?

這次“溫比亞”洪水災害,強度之大,來勢之猛,實為歷史罕見,是濰坊市1974年以來受災最嚴重的一次。對彌河兩岸四個縣市的鄉親們來說,是人力所不能抵擋的。不管是上游,還是下游,同是兩岸子民,唯有在天災面前不低頭,萬眾一心同抗災,才能共同渡過難關,重建美好家園。

而災情發生以後,個別媒體別有用心地將人們的“眼球”吸引到“上游水庫洩洪導致壽光水災”上,以偏概全,混淆視聽,傷害了彌河兩岸人民的感情,如同給負重拼搏的抗災救災潑了一盆“冷水”。面對網絡上塵囂其上的“壽光水災”熱點,究其根源,人們不寒而慄。除了個別外媒所謂的“搶奪眼球”大戰這個原因,在抗災救災關鍵時期拋出的“上游洩洪下游成災”“群眾自救互救,政府救助在哪裡”論,必定有其不可告人的更深目的。

作為大山裡的彌河子民,我和鄉親們眼睜睜地看著洪水沖毀彌河兩岸大片農田、房屋、道路和橋樑,也通過親眼目睹和當地媒體連篇累牘的現場救災報道,感受到了水災發生之後,當地的市縣鄉村幹部、社會志願者和鄉親們眾志成城抗災救災、積極開展自救互救的不屈精神。身邊有一個感人的故事。青州廟子鎮的一個村,全村被淹沒,幫助群眾轉移的村負責人在洪水裡忙活了大半天,卻找不到了自己的家,在那個叫做家的地方,只有一面牆還立在水裡。在全省最大的山區鎮王墳鎮,有多少人是在村莊和企業被山洪淹沒的前幾分鐘全部組織有序地安全撤離。對這種感天動地的抗災精神,那些只顧“搶眼球“的外媒自然不會去捕捉,像當地民生記者兩腳泥漿在災民家採訪的辛苦,他們也不會去付出。他們能做的只是唯恐天下不亂、矇蔽善良鄉親、煽動社會負面情緒而已。

其實,這次遭受水災的豈止是壽光,在臨朐、青州、昌樂等縣市的受災區域,多處可見房屋倒塌、橋樑沖毀、公路坍塌,斷壁殘垣甚至廢墟之間,是一雙雙焦慮的眼睛,是一個個穿梭救災的身影,是一句句“天災面前不低頭”的氣概。天災面前,這些山區的鄉親們沒有誰去怨天尤人,或者跑到網絡空間向“人禍”發難,以製造地域之間的矛盾,而是撲下身子,挑起擔子,力在重建家園。臨朐、青州、昌樂三地的救災和愛心捐助在現場隨處可見,卻鮮見於網絡和媒體炒作,相反,“上游洩洪壽光受災”之類的炒作卻在網絡甚至外媒上像“口水”一樣氾濫,甚至一度壓過了抗災救災新聞的傳遞。壽光市的基層幹部和老百姓都在忙著排水救災,而究竟是哪方“大神”在忙著製造“熱點”干擾正常有序的抗災救災?在救災的關鍵時期製造負面情緒的用意又何在?這的確應當引起人們的深思。

連日來,臨朐、青州、昌樂等三地的受災情況和救災事蹟在媒體上陸續披露,人們似乎突然有所醒悟:此前,為什麼只關注“壽光水災”?

三問“壽光水災”

青州王墳鎮山村受災嚴重

二問:“壽光水災”,上游水庫之過?

毋庸諱言,“壽光水災”之所以成為一個追逐眼球的“熱點”,是因為別有用心的人在製造這個“熱點”時找了一個“靶子”,即上游水庫的洩洪。於是,各種對社會的不滿情緒便摻雜進來,藉此一齊射向這個“靶子”。

那麼先來看看黑虎山水庫的地勢。黑虎山下的臨朐縣城要低於水庫庫底幾十釐米,如果雨水暴漲不進行科學洩洪,超過壓力的大壩便隨時有決堤的危險,而臨朐縣城及周邊近30萬人的“滅頂之災”隨時可能發生,給包括下游在內的整個流域百姓生命財產帶來的威脅和損失遠不可估量。

暴雨不會因為你是上游還是下游就會有所偏倚,天災面前應共同擔當。同在彌河兩岸,共同沐浴大自然的恩澤,必然也要共同承擔和應對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颱風洗禮,洪水暴漲,水災來臨,整個彌河流域百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是兒戲,科學指導下的水庫洩洪勢在必行。誠然,這次水災,客觀條件決定了壽光承擔著一定的自然地理上的壓力。水往低處流,當洪水來臨時,地勢低窪處必然要面臨更大的損失,這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人力所能夠做的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而在平時,該疏通的河道不要佔用,該暢通的排水系統不要缺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山區,洪水爆發,會在幾分鐘時間吞沒村莊,沖毀房屋、道路、橋樑等設施,固然不易形成積水,但造成的瞬間殺傷力卻是可以摧毀一切的;而在臨海區域,地勢較低,災情發生後極易形成洪水積存,排水困難,洪水的瞬間衝擊力相對於山區而言則偏小。由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地形不同,造成災情發生的態勢和抗災減災的方式也不同。應當理性地認清問題,區別對待,分策施治,而不是相互抱怨,無端指責。

由此,“壽光水災”所造成的損失,不可以簡單地歸咎於彌河及上游水庫之過。其實每一個生活在彌河流域的人都懂得,這條流經臨朐、青州、昌樂、壽光等地的大河,除了不可避免地會給當地帶來自然災害,更重要的是它曾給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的綿綿福澤。

彌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全長206公里,流域面積3847.5平方公里,哺育了流域內臨朐、青州、昌樂、壽光四縣市近350萬人民,然後自壽光奔流入海。自古以來,人們逐河而居,因河而生,靠河吃河,繁衍生息。同時為靈氣所鍾,也孕育了兩岸燦爛的文明。彌河被兩岸四縣市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勤勞善良的彌河人自然不能“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禮記》有語:“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作為彌河兩岸的子民,理應對這條母親之河、生命之河、人文之河滿懷敬畏,科學審視她的客觀存在,客觀理性地去看待這條大河所帶給兩岸的生命福澤,儘可能地減少突如其來發生的災情所造成的損失。

近日看到網上有評論說,“保冶源水庫,就是保壽光的經濟,因為臨朐和青州還有其他河流可利用,而壽光的經濟命脈在此一舉”。所言極是。有資料顯示,解放後,彌河流域內先後建設了一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庫,400多座塘壩,上、下游河道修復後,各類蓄水工程總攔蓄量2.09億立方米,大量削減了洪峰流量,保障了沿河兩岸群眾的安居樂業和青州、壽光兩市及膠濟鐵路、公路的交通安全。

彌河及上游水庫帶來更多的是壽光之福,還是壽光之災?不言而喻。

災區人民是無辜的,不該承受謠言的矇蔽。彌河也是無辜的,不該承受太多的責難。天災之下,同心赴難,共建家園,才是正理。

三問“壽光水災”

昌樂境內被沖毀的汶河大橋

三問:“壽光”熱點帶給我們什麼思考?

洪災發生後,一股由外媒混淆視聽、少數人別有用心、部分網民盲目附和而形成的網絡暴力衝擊著緊張的救災局勢,形成了與具體災情和救災信息的不對稱。

在同樣遭受巨大水災的青州、臨朐、昌樂等地,幹部群眾、社會各界面對災情能夠保持鎮定,科學施策,有序開展自救互救,而牽涉到“壽光水災”,一邊是壽光幹群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抗災救災,一邊卻是網絡“口水”把真相引入了信息的“窄衚衕”,洪水尚在,“口水”又氾濫。這無疑是正與邪的較量,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在整個抗災救災過程中,“壽光水災”引發的網絡暴力其實是對整個社會的發難,看似悲天憫人,實則是打著“同情牌”,消解抗災戰鬥力。一旦受其影響,則會劍走偏鋒,貽誤抗災救災時機。

那麼,面對歪曲事實的網絡暴力,我們每個人應當何為?唯有不盲從,不附和,增強對蕪雜信息的鑑別能力,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潔,才能在抗災救災中,為災情發佈、救助資訊暢通網路,利用信息化空間和措施為救災提供支持,暢通關於抗災救災的每一條有效信息,為搶險救災贏得時間,讓每一個災民及時得到救助。

天災無情人有情。我看到我善良的鄉鄰們在災難面前無助時,趕來的鎮村幹部、部隊官兵、志願者、愛心企業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給了他們溫暖的力量和恢復家園的信心。有全社會的支持,青州、臨朐、昌樂、壽光等彌河兩岸的災區人民,天災面前不低頭,家園被毀信心在。正如洪水終會退去,謠言終會不攻自破。連日來,政府救災資金、社會捐助款、鄉親們急需的物資,正通過各種途徑源源不斷地送到受災的村子裡。在滿懷感恩的同時,我們應當心無旁騖,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防止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共同抵制和消除網絡暴力影響,還網絡空間一片風清氣正,為抗災救災掃清一切障礙,讓家鄉的綠水青山一片晴空萬里。

臨朐果品,彌河銀瓜,昌樂西瓜,壽光蔬菜——九曲十八彎的彌河及其支流,必將一如既往慷慨地為兩岸子民奉獻著生命的福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此刻,我站在大山深處,循著彌河的流向遠眺入海口,定是大海一樣的博大寬廣!

三問“壽光水災”

營救被困鄉親

三問“壽光水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