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問”

北京“三問”

高空鳥瞰博鰲亞洲論壇會址 圖/網絡

前不久,國家某部委專家在海南授課時對海南未來的發展前景發出疑慮,提出了“三問”:以人才為核心的能力建設能否承接更高層次的開放?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能否適應更深層次改革的需要?薄弱的經濟基礎能否扛起跨境貿易建設的重任?三記叩問,無疑也是海南人自己的疑慮:沐浴著十九大的春風,在國家新一輪的改革大潮中,海南改革發展的優勢在哪裡?

改革“深水區”的探路“尖兵”

當前全國改革事業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更需小心翼翼,一方面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另一方面則是利益格局調整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既要持續推進、穩步向前,又要避免“野牛衝進瓷器店”,急躁冒進;既要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又要兼顧成本與成果、局部與全局;既要銳意進取、百尺竿頭,又要最大限度維護好改革開放40年來之不易的成果。海南930多萬人口、四千多億元的經濟總量,體量小,慣性小,體制機制調整更靈活,“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明顯。加之島嶼封閉的地理單元形成有效的物理屏障,不論對人財物的把控、還是對風險的傳導都更加可控,改革成本相對較小,使其成為改革進入“深水區”當仁不讓的探路“尖兵”。海南應繼續履行特區的改革使命,發揮好改革開放“窗口”“試驗田”和“排頭兵”的作用,以特別之為、立特區之位,扛起全國改革攻堅的大旗。

國家戰略的海南擔當

“胸中有大局,言下有分量”。從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誕生,到國際旅遊島的宏大布局,再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身處南海前沿的大特區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利用獨特的區位、資源、人文以及開放政策等有利條件,服務和保障好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圓桌會議、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等重要國際會議,寫就中國主場外交的精彩篇章;緊抓三沙設市機遇,加強南海的維權、維穩、開發、保護,扛起守好祖國南大門的國家擔當;加快海南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空中、海上互聯互通,推動打造“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大局,全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隨著國際旅遊島建設和國家“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持續推進,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扛起海南擔當的責任日益艱鉅。

民族復興的海南使命

1987年6月12日,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海南島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小平同志要用海南迅速發展起來的成功經驗和實踐,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顯示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政策的強大生命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重溫小平同志的夙願,重提“中國最大經濟特區”,強調海南要在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拓展更加開放的發展局面上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有說服力的範例,這是中央賦予海南的新的國家使命。海南與臺灣在氣候環境、島嶼結構、地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倘若海南在現有制度下通過全方位、深層次改革創新,實現經濟社會超常規快速發展,短期內超越臺灣,使臺灣人民人心思變、人心思歸,將是解決兩岸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最佳選擇。

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也許會難住不少兄弟省份,但是對於海南卻是再簡單不過了的命題。海南,為改革而生,他自誕生之日就擔負著改革的重任,他的血液裡流淌的是改革的基因,也必將沿著改革的路徑繼續走下去。海南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要走的是前人未走過的路,要做的是前人未做過的事,無論成功,抑或失敗,對全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都將起到探路石的作用。未來,還有更多的暗礁險灘等著他去挑戰,還有更多的驚濤駭浪等著他去搏擊,還有更多的高山峻嶺等著他去翻越,篳路維艱,在所難免。然而,正因為如此,其使命才倍覺重大,其任務才更顯光榮。

注: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海一粟”,該文發表於4月8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