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道合一」在习练两仪拳中领悟道德经真谛

一、练拳和修道

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比的是招法,体会的是哲理......

其实,练拳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修心,习拳用于体悟,虽其用不同,但其体则一,皆可归于大道,这就是拳与道的关系!

「拳道合一」在习练两仪拳中领悟道德经真谛

对道的探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的万物之母,是最源头,是淳朴的浑然而成的原始规律。内家拳之源亦为“道”,它亦可追随老子所讲的“道”;第一章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老子说的是认识道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置身于虚无的境地来领悟大道奥妙的原始状态,即“悟道”;另一种是通过置身于实有的境地来明察大道变化莫测的源头,就是“察道”。这正是我们习练内家拳的二种方法,内练和外练。习练内家拳,不只是一招一式的拳架动作,它更有意、气、神、劲、灵的心理法则,它必须是内外俱练,形神同修。内练有如:内气、内劲、神意、灵性等,外练有如:身法、步法、眼法、套路等,这些均是有道可寻,又是悟道和察道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理解为内家拳之道归属《道德经》之“道”,都可理解为方法、事理、规律的意思。

拳道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永恒存在的“道”经久不变。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转换,道的玄妙就体现在此。内家拳阴阳的变化,如强与弱,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进与退、方与圆、动与静都存在于道的对立统一中,内家拳正是利用了事物的对立面,是“道”运动的方向,事物的薄弱环节是“道”利用的关键,这也是《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的意思。《道德经》道法自然,德行天下,无为不争,五千言谈尽万物深藏奥妙,充分体现了天、人、拳的三道合一。

「拳道合一」在习练两仪拳中领悟道德经真谛

二、武医同源

精气神,以气为基,精是气之凝,神是气之动,变化不测之谓神......

两仪拳注重锻炼精与气,实为元气(命)之所在也,注重培养动静,实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

《道德经》中有极为丰富的养生之道,河上公就是从炼养长生的角度来解释《道德经》的,道教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既有宗教的含义也有养生的角度。《道德经》中第三章、第十章、第十六章及第二十章从养生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养生的要求、方法和境界。如“无知”、“无欲”、“无为”、“致虚静,守静笃”等。“致虚”与“守静”也是养生悟道的总要求,是两仪拳动的指南,是打好两仪拳的基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表明老子不在意聪明与愚蠢,善良与凶恶等的辨别,他只寻求万物之母,一切事物的本源——“道”,这是一种大愚若智的生活方式,是老子的看似迟钝愚笨实则富有生机活力的接近自然的养生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精神和形高度合一,像婴儿一样结聚精气以达到柔和,这也是我们习练两仪拳需要研究和推崇的最高养生境界。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