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被這個世界淘汰的,往往是這種聰明人

要被這個世界淘汰的,往往是這種聰明人

閱讀提示:正文共3962字5圖,預計耗時10分鐘

記得之前上班的時候,由於業務量大需要個副手助理,要招人,後來面試了一個山東的小夥子,人非常聰明,說話舉止,都透著股機靈勁兒

雖然對互聯網實操的經驗欠缺,但好像相關知識點都知道點,由於欣賞其面試前準備的好習慣,以及積極上進的好心態,我通知人事錄取了這個人。

結果上了大半個月的班,問題來了。

這個小夥子確實很聰明,知識面兒也很廣,小到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巨頭們的個人傳記,大到BAT等一眾互聯網廠商在移動端的佈局和戰略規劃,幾乎都可以隨口拈來,雖然不能深聊,但都可以侃侃而談。

但問題也很致命:他很難按要求,做好工作上的很多小事情

比如:

任務要寫的軟文老是語病、錯別字多,不是太水,就是廣告太硬;

給到的數據週報上,不是日期、數據對不上,就是乾脆數據張冠李戴;

部門協作發郵件的時候,不是附件忘傳,就是任務描述出問題;

.............

教和指正的時候,開始還很認真做筆記,後來就直接有點不耐煩的小情緒了,“這個我早就知道了”。

由於平時一起吃飯、出出進進的,關係比較親近,他一次兩次的錯誤,我都幫完善過去了,只讓他下次務必當心注意。

後來有次因為一個,開會要用的重要數據報表,上星期囑咐他,下週一15點前務必給到我,但當我提前一個小時提醒他要給我東西的時候,他卻一臉懵懂的表示忘了

我當時幾乎是壓著火,跟他一起把數據報表趕完的,為此還推掉了兩個KOL的推廣方案溝通,事後我拉他到會議室裡狠狠的兇了他幾句,他當時沒說什麼,只是表示下次絕不再犯。

後來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工作上的敷衍和情緒化

,果不其然,在請了幾個假之後,他向我和人事提交了辭職,跟人事和我的離職溝通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這裡的工作跟他預期很不一樣,都是些事務性的雜事小事,感覺沒什麼提升能力的機會,和進步空間

我沒有挽留他,1 是深知就算是好為人師,也是要分人的;2是免得讓他誤會我是要給他洗腦;

後來說說笑笑了幾句場面話,就讓他走了。

1,賺錢、成長,背後都是無數瑣碎到極致的小事

這個小夥子,讓我想起我老家的一件事。

記得是前年還是大前年,回老家的時候,老孃餐館幫廚阿姨的大女兒,說是剛工作,聽聞我在上海從事了多年的互聯網工作,就想問我點關於互聯網的事兒。

過年前走動串門,小姑娘便湊了過來,問了句“哥,聽說你很厲害,你知道在網上怎麼最快賺到錢嗎?“

想著畢竟是老家的事兒, 又有老孃的面子在,就耐著性子解釋。

你得先找到你自己的核心優勢在哪兒?可以先從你做的最好的事兒,或者工作以及興趣中發掘....."

我話還沒說完,小姑娘就一臉不耐煩的打斷了我的話;

這些大道理我都懂,我就想知道在一個月內怎麼快速賺到錢,哥你說,那些網上打字兼職月入8千什麼的,靠譜不?”

要被這個世界淘汰的,往往是這種聰明人

我剛解釋了一句,這裡面坑太多,容易上當、踏實一點上班什麼的,小姑娘就一臉失望加不屑的,以廚房要幫忙為由走開了。

看我一臉尷尬的笑,她爸出來打圓場。

“我這大女兒非常聰明,高中剛下學就在上班幫家裡貼補,上個月做淘寶還是的兼職客服 ,就掙了1000多,比我都厲害,就是生活中跟人打交道,說話太直,不過沒什麼壞心眼.....”

我笑著點了點頭,跟著世故的誇他女兒聰明有前途,本想勸勸他們,別信這些0基礎、高回報的創富神話,裡面套太多,老手都容易被坑什麼的,誰知他爸臉一歪,就跟我老孃客套和她小女兒忙別的去了。

...................

不僅他們,很多人都聰明的以為,搞到一個“絕世秘籍”,或者跟他們能接觸到的,某個大牛學兩個絕招,就可以一步登天、一夜質變、馬上逆襲,直接遠超那些,好像多年紮實的工作經驗都餵了狗的同輩人。

但是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絕招”,從來就沒有讓你不受壓力、委屈、難受,就白白領經驗值的所謂進步空間,有的

不過是紮實每一個工作落地的細節、小事,儘量做到最好而已

因為任何一件所謂的大事背後,都是無數瑣碎到極致的小事,可以讓你“積小勝為大勝”的小事

至於那些投機的套路,取巧的方法,不過是一時的BUG和匹配的方法論,閱歷經驗相似的人,勉強套用可收一時之效。

但bug終歸是bug,能存在一時,不能存在長久,很容易過時被封,想依此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不外乎都是交了“智商稅”,又蹉跎了自己的時光。

2,不怕太懂,也不怕不懂,就怕似懂非懂的聰明人

太懂因為太過熟悉瞭解,會比較內斂踏實的聽取改進;

不懂因為懷著對未知的恐懼和敬畏,也會比較謙遜虛心的學習吸收;

而似懂非懂的聰明人了?

東邊了看了點,某個大V的高頭講章,西邊風聞碎聽了點,某個身邊的故事案例,

自身毫無有效的實踐積累,就自詡精英的拿上了,稍遇懷疑和牴觸,就膨脹叫囂到情緒上來了。

為什麼老說事前叫的越兇,聲音越大,往往越水平越差了?因為心虛需要給自己拔份兒。

最近那個叫板郭德綱的交大博士夫妻不就是這樣嗎?

排除節目可以為了吸眼球而刻意策劃之外,再純粹的新人也不會,這麼無知無畏的秀下限;再純粹的老手,深知市場、水平的差距,也不會這麼亢奮的自露猴屁股。

要被這個世界淘汰的,往往是這種聰明人

也只有這些似懂非懂的,所謂聰明人,躺在讓自己舒適的一畝三分地裡指點江山,叫囂並堅持著月亮只有,從自己頭上的這個井口裡,望出去的那麼大

這個可就太危險了,自娛自樂沒關係,可時間長了,一旦見了真章,以往堅持的東西全被碾壓的粉碎,人很容易被這一“悶棍”打的消沉、偏激下去,尤其是歲數漸長,但事兒又經歷少的那些“玻璃心”們。

所以別想著,一下子就能有大多的進步、一下子就能幹多大的事兒、一下子就能月賺多少萬。

從你當前能做的、有價值的事兒出發,那一點一滴的細節開始,爭取做好、做到最好,只有先做到讓自己值這個錢,你才確確實實有成長,也有質變的可能,否則不過是自詡懷才不遇的蹉跎時間而已。

3,真正的牛人,無一不是對工作死磕的偏執狂

偏執不是執拗,更不是鑽牛角尖,而是一種工作態度,

死磕自己的強迫症,邊邊角角的細節,不做到自己認為好的地步,就是不舒服,對工作更加投入、嚴謹、持久、細膩。

貌似很傻,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很多人做事兒達到標準線就OK了,但問題是,標準型只是合格,合格代表的價值,只是湊合能用

在當前這個時代,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如果你僅僅只是合格,你其實已經很危險了,因為湊合只是騎驢找馬的應付,一旦有更好的選擇,分分鐘秒了你

這點無論愛情還是事業,都是一樣的現實。

馬末都在圓桌派裡講過這麼一檔子的事兒,他有個黃花梨的椅子壞了一個角,經人介紹了一位老師傅來幫忙修,說是經常給北京收藏大家王世襄王老爺子修文物的大師。

說到匠人精神,馬老在節目裡由衷讚歎,這位老師傅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真正的大師

怎麼回事了?

按道理說,不就是黃花梨的椅子破了一個角嗎?看似很簡單的事兒,其實很難,因為木質傢俱是有木紋的,再怎麼拼接補救,木紋都很難對得上 ,因此再怎麼技藝完美,都很難恢復原樣,畢竟“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

要是一般的師傅,碰到這種事兒,隨便給你找個木料對上不就完了嗎?稍微有點責任心的還給你專門找塊兒差不多的黃花梨木料,在當下這個世道,這已經算是敬業了。

但這位老師傅不是,在小山一樣的木質廢料裡,硬是找了三天,終於在廢料堆裡找到了一塊兒顏色、木紋都非常相近的材料給修上了,雖然修椅子是個很簡單的工作,老師傅兩個小時左右就搞定了。

為了這個接近完美的效果,老師傅就找料這件小事兒,就硬是自己跟自己死磕了3天,才達到這種接近完美的效果,馬末都馬老在節目裡稱讚道,“如果我不說,你絕對想不到這是後來修的”。

馬老還再三說明,活兒細緻到這個地步,但人家絲毫不多收你錢

............

也許有人要說了,這種事兒也就僅限於說說就好,真要這麼幹,累到死也賺不到幾個錢。

阿舟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這種抖機靈的聰明人,這種聰明人貌似靈活機靈,絕對不會因為這樣看似不賺錢的小事兒,就讓自己這麼折騰的浪費時間,什麼賺錢就去折騰是什麼,什麼能馬上變現就去做什麼。

但問題又來了,什麼事兒如果都只是跟

風的淺嘗截止,那麼也必然只是浮於表面的業餘

不專、不精、不深,累到吐血也不過只是廉價的辛苦費、血汗錢而已,而且還非常危險,因為門檻低又容易看到錢的行當,往往也是最不缺競爭對手的,尤其是層次很低的競爭對手

那怎麼才能做到專、精、深?

“你得先找到你自己的核心優勢在哪兒?

可以先從你做的最好的事兒,

或者工作以及興趣中發掘....”

只有從你做的最好的事兒當中;

從你以往工作經驗裡的興趣和亮點當中;

發掘自己的擅長,並進行刻意練習升級,從而鍛造出來的東西,才是你在當下這個時代,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錢和優勢。

@萬能的大熊 - 宗寧老師有句話說的很犀利,“慢慢來,比較快”,這話看似矛盾,其實很鞭辟入裡。

因為只有慢慢的、沉穩的去嘗試測試,才能發現自身優勢在哪兒,從而練習升級優勢,從而沉澱積累起來,從而形成真正的價值。

看似很慢,但對比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隨波逐流的跟風,到處淺嘗截止的求速成來來說,取得效果的時間進度反而還快了

這個世界從來不怕你下笨功夫,不怕你匠人精神的死磕自己,不怕你偏執一般,去做好工作裡的每一件小事。

怕就怕自詡腦瓜聰明、見識卓越的似懂非懂;

怕就怕“眼高於頂,又手低於泥”的自命不凡。

要被這個世界淘汰的,往往是這種聰明人

不信大家可以認真觀察下身邊人。

那些貌似很蠢笨的人;

下傻勁在當下工作上的人;積極踏實在日常工作上,去死磕完善很“多細枝末節”上的人;

幾年下來幾乎都小有成就,小則升職加薪,月收入翻了好幾倍,大則貴人相助,已實現階層改變。

而那些“聰明人”了?

3分鐘熱度在一些所謂風口,和馬上變現的項目上兜兜轉轉,隨波逐流在一個又一個包裝好的創富案例上,被割了“韭菜”,“眼高於頂,又手低於泥”,幾年下來,幾乎依舊在原地打轉。

恕我直言,要被這個世界所淘汰的,其實往往也是這種聰明人。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