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江湖之七劍下天山:橫評七大上市險企

畫江湖之七劍下天山:橫評七大上市險企

公元2018,銀保合併,天下保險多惶惶。

殊不知,復業四十載,保險底蘊早成,不乏奇俠名家。

天山萬里冰封,有世外高人鑄下七大名劍:莫問劍、由龍劍、青幹劍、舍神劍、天瀑劍、日月劍、競星劍,分贈七俠士。

自此金融江湖上多了一段“七劍下天山”的武林傳奇,此七人分別為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太平、眾安保險。

因劍不同、心法不同、持劍者際遇亦不同,熱鬧的江湖中各自有著各自的傳說,下面我們將一一道來。

莫問劍——中國人保

莫問前程有愧,只求今生無悔,故鑄劍名曰“莫問”。

這是一把滿是故事的名劍,歷史滄桑悠久,亦是“七劍”之首,精神領袖。

劍長富彈性,心法重劍略,有劍氣,輕易不殺,厚重有內涵。

再看與共和國同齡的PICC中國人保,可稱新中國保險發跡之地,樹大根深。

一次分拆、三次IPO(A股IPO進行中)、四次更名足見故事與歷史,“中國人民”四字也可見根基與底蘊。

即便今日依舊佔據國內財險市場三分天下,據此躋身萬億巨頭序列。

奈何,江湖之爭,實力唯尊。人保走過一枝獨秀的芳華,相對其他保險集團巨頭頗有些勢微。

以總資產而論,2017年中國人保近萬億元,9879.7億元。同期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總資產逼近6.5萬億元和3.6萬億元。

營收方面亦如此,2017年度人保總營收近5000億元。同期平安總營收近萬億元,而國壽則突破8000億元。

再看今朝,2018半年報亦如此。

100.5億元的歸屬股東淨利潤、2861.6億元保費算得上是巨頭險企。同期平安歸母股東淨利潤581.0億元,總營收5348億元;國壽股份的歸母股東淨利潤達到164.2億元,集團層面總營收超過4000億元。

期間,原由——隨波逐流二十載,財險已經和PICC劃等號。縱然手握壽險、健康險、養老險、保險資管、保險經紀等諸多牌照,尚不能有力分擔做大做強的雄途之志。一度無限接近綜合金融之夢想,也因折戟華聞系而暗淡。

這一點生動的體現在集團和財險的市值中,人保集團的市值始終不如財險板塊高。

2018上半年,人保財險強勢捍衛市場份額之餘,以7成的集團總保費換來集團利潤的85%。但財險市場情況的惡化、綜合成本率的上升也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保費增速還是綜合成本率,均不敵主要競爭對手平安產險。

新總裁的到位,後補中央委員坐鎮的高管班子,及涉及全系統的人事調整的完成;聲勢浩蕩的“3411工程”、頗具血性的爭奪城市市場策略的流出,也給這家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保險公司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由龍劍——中國平安

“由龍”一出,天下無敵。

由龍劍,又稱游龍劍,乃晦明大師採五金之精以少林寺《龍泉百鍊訣》秘法鍛造而成,天山鎮派重器。

劍意“進攻”,無堅不摧。江湖盛傳,“由龍既出,眾劍稱臣”,乃天下最鋒利之劍。

以此劍喻平安,甚合。

1988到2018,平安三十年由開拓者到大成者,不僅成為亞洲唯一入選全球9家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亦在世界500強全球金融企業排名中高居第5位。

從三十年前的“探索現代保險、搭建機制平臺”到二十年前的“專注保險經營、探索綜合金融”,再到近十年的“深化綜合金融、探索‘金融+科技’”;

從產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保險資管、保險集團,到銀行、證券、基金、信託等金融全牌照,再到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生態”戰略下孵化而出的多隻獨角獸,平安留與業界最為深刻的印象還是那條清晰的戰略路徑。

往昔三十年,平安幾乎踩準了每一個歷史階段的關鍵結點。2018半年報,中國平安再度問鼎天下:

營收5348億元,行業第一;淨利潤647.7億元,行業第一;2018世界500強排名第29位,行業第一;過萬億的市值,行業第一……

尚有壽險新業務價值、剩餘邊際餘額、財險綜合成本率、銀行零售轉型等靚麗數字,不贅言。

相對保險、銀行、證券等愈來愈成熟的大金融板塊數字,平安首次披露的“科技利潤”方才是真正的爆點。

從十年500億投向金融和科技,到如今46.07億元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板塊利潤的出現,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平安傳統金融機構的角色。

而4.86億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及平安孵化出的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平安醫保科技、陸金所等系列獨角獸公司,則讓業界看到了科技正在成為平安新的增長引擎。

這代表著未來的方向,亦是這把金融領域誕生的“由龍”可比肩AT級巨頭的底蘊。

青幹劍——中國人壽

奇鈍無比,非極鋒利,可擋天下最鋒利之武器,是最高防守兵器。

青幹劍,象徵著“防守”,恰似當前中國人壽守衛“保險一哥”的寫實。

尤記得2018年開門紅之時,國壽失掉一哥之位,被平安反超;防守於開門紅之後,國壽以強勁激勵政策追回一哥之位。

作為中國壽險市場底蘊根基最深者,國壽從早年的半壁江山,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到守住市場份額第一的宣言,不僅關乎面子,更關乎保險界第一品牌。

回想那些年,國壽攜保險鰲頭之勢,千億左右的保費差距,是追趕者難以企及的存在。然而,市場環境的轉變,經營主體的增多,國壽那享有近50%的市場份額也在日漸萎縮。

銀保政策硬著陸中,2018半年砍掉500億的躉繳保費,保費增長僅4.2%,遠低於其他上市險企保險增速之下,是壓力,也是轉機。

2018年上半年,一場艱難的守衛戰之後,回饋給國壽的是22%的市場份額,還有那守住的“一哥”之位。

遺憾的是,淨利潤、個險均失去老大之位,僅餘市場份額之寶座。

遙想曾靠躉繳“上位”的國壽,終是將歷史遺留問題扭轉,比肩競爭對手時,也更有底氣。但大的保費缺口,終是有傷元氣。靜心休養之下,續期拉動保費增長的道路上,國壽尚有較長的路徑。

強大的“青幹”之氣,“一哥”之爭依舊龍爭虎鬥。

天瀑劍——中國太保

天瀑劍,熔化百劍而成。忽攻忽守之下,考驗的是用劍者的專一。

“來也去也,方便自如。始也終也,何必執著”的無為,是一種“紀律”,更是一種蓄勢待發。

這家起於產險,後發壽險的中國太保,更似保險界中的天瀑劍。

作為第三家A+H股上市的中國險企,世界500強。四方拼搏於趕業績、上規模之時,太保毅然開啟轉型之路。歷時6年“建灶修爐”,砍躉繳、縮銀保、吸收優質客戶、去投資依賴,終成壽險轉型標杆。

41.4%的壽險新業務價值率、43.7%的個險續期增速、50.2%的長期保障型新業務首年年化保費佔比、82.54億元的淨利潤、26.8%的淨利潤增速……2018上半年,實打實的數字之下,是太保轉型的深意,更是決戰保險梟雄的一把利器。

27年成長歲月,收攬最多的保險牌照,被認為是中國最契合保險業發展軌跡的保險集團。壽險、財險、養老險、健康險、農險、資管、集團等牌照的加持下,有對保險的堅守,也是之區別各大保險集團紛繁發力銀行等其他金融行業的一面旗幟。

回想那些年太保的高光時刻,高國富+霍聯宏時代已落幕,孔慶偉+賀青時代的開啟,也迎來了新的時代命題——壽險強、產險弱的失衡,終像“一條腿”走路,待破局。

2014年928.4億的保費僅收10億元淨利潤、五大險種全虧損、102.2%的綜合成本率、68%的綜合賠付率讓太保產險慘淡收場。隨後的調整中逐漸迎來更多的利潤,但距離人保財險、平安產險愈來愈遠。

2018年上半年,產險保費錄得606.35億元、淨利潤15.87億元。同期的人保、平安財險保費分別超越2000億元、1000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21億元和59億元。

面向未來,新的管理班子給出了轉型2.0的方子,結合“人才、數字、協同、管控、佈局”五大發力方向,繼續深耕保險主業。

舍神劍——新華保險

舍神劍,與斷玉劍齊名,一把開山闢石大劍。

劍身粗獷帶野性之下,卻含強烈生命力,無處不利,無處不堅。寓意“重生、純樸、恆心”。

所謂重生,亦有重新出發之意,與新華保險斬釘截鐵、堅定不移的轉型不謀而合。

滾滾歷史潮流,瘋狂、興奮、躑躅的新華保險歷經滄桑。高管被查、股權變更、人事震盪、償付能力嚴重不足、被停開設分支機構、保險保障基金接管……讓新華一度多風雨。

而今,利潤57.99億元,增長近八成;總保費679.70億元,實現雙位數增長;續期保費537.48億元,總保費中佔比79.2%;健康險首年保費收入78.44億元,同比增長五成……

豔豔業績,是對過去轉型的肯定,同樣也是對質疑之聲的最好回應。

回想新華四個時代,從1996年市場化第一批險企到原董事長被查,到2010年開啟漫漫轉型再到2016年“一刀砍躉繳、一刀砍銀保、一手抓續期”的硬著陸,22年曆史,從高調、張揚、生猛到規矩、安靜、穩定,一條艱辛之路,一場突圍之戰。

聯想2017年,保險業轉型號角響起,多家險企亂了陣腳,難敵道路逼仄。相比之下,主動的轉型讓新華保險抓住了轉型黃金機遇期的尾巴,成為繼太保壽險之後,又一家轉型見成效的公司。

噫籲嚱,重生之時,新華保險便如那舍神劍一般,編織著它的江湖地位。如今新華已完成重要的第一步,走向成熟。正如萬峰所說,續期保費佔總保費達70%以上才稱得上為一家成熟的壽險公司。

日月劍——中國太平

日月變換,斗轉星移。

作為七劍中最亮的一把,日月劍是子母劍。主攻型為其特點,用劍者的劍法幅度大而位置變化奇快,重心不斷轉移。

越打越明亮耀眼讓其更加主動,幹勁沖天、當仁不讓的風格也與中國太平之打法無縫銜接。

作為四大副部級保險機構之一,近百年的歷史令之成為國內最悠久的民族保險品牌。然因歷史因緣,一度與中國保險市場地域隔離。

時代變換,中國保險市場擴大,香港市場趨於飽和。是時,太平的一場迴歸蓄勢待發。

2001年,一個轉折點,太平正式提出迴歸。縱然此時“老三家”已家底殷實,非一般險企可比擬。但迴歸之後的太平,還是藉助銀保渠道走過拓荒歲月,有了隨後的“三高”年代。

招人、復業、銀保拓渠、三高個險、統一標示、三年再造、推精品戰略……不同時間段,太平打法隨之變換。

尤其出彩的2012年,太平脫胎換骨年。那年,太平集團升格副部級,銀行出身的王濱成新一任董事長。隨後提出“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的戰略目標。

2014年,總保費突破1000億港元、總資產4435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40.4億港元,全年業績中的這一串數字相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三年再造”的圓滿收官,奠定了太平進入世界500強的底子。

2018年,入圍世界500強,邁入全球頂級企業俱樂部。半年報數據,淨利潤52.09億港元,同比增長120.3%;總保費及保單費收入達到1301億港元,同比增長14.1%;壽險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0%,高於行業增幅11.5個百分點。

關鍵的時刻,對應的打法,太平不僅是抓住了機遇,更是用對了劍。

競星劍——眾安保險

七劍中唯一一把雙劍,輕巧靈便,出劍快如流星。

以精而煉之,浹以清漳,光似流星,色彩豔麗而著稱的競星劍,以速制敵,令人無從招架。

行雲流水,確實灑脫,但競星劍威力強大之時也是對主人的牽制,這就要求使用者不能太過驕傲自大。盲目的攻擊反而會傷害自己,要抑制住內心的狂性,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第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三馬加持、千億市值下的IPO……自帶光環的眾安可謂保險界中的那把競星劍。

簡單快捷是其特點,以保險科技第一股名義登陸H股更是其偉光時刻。一度逼近新華保險市值的榮耀,是科技賦能保險時代的獨角獸寄予。

各種豔羨下,飛速前進的保費規模和尚未盈利的市場表現,也引來諸多爭議。

事實上,流量為王的時代,互聯網巨頭接連殺入已在改變保險的天空。

從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到小米、蘇寧、攜程、新浪、唯品會……進入路徑從保險公司走向更為便捷的保險中介,新生代的崛起,似乎是渠道的突圍,實則是經營主體競爭的加劇。

眾安保險,這一全新的保險業務模式註定將承擔更多的時代賦予先行者的沉重。不設分支機構、沒有大量營銷員等地推,意味著它必須將目光聚焦於空白領域,將產品和服務直接送達用戶。

2018年上半年,眾安在線健康、消費金融、汽車三大板塊合計保費同比增長402%,在總保費收入中的佔比達68%;

產品累計服務被保用戶逾3億,人均保單數8.4張/人,高於去年同期的6.8張/人。

依舊極速前行,全國財險保費排名晉升至13位,這在階層固化異常嚴峻的財險市場中值得關注。

短小精悍的打法固然可以代表當下的突圍之策,未來幾何?尚需眾安之探索,也拷問著其未來是否可比肩上述名家巨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