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天鎮天成城:軍事重鎮?交通節點?

明長城“大同鎮”東端的“天成城”,就是今大同市天鎮縣城所在。城池修築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新整修加固。如今天成城的城牆南牆還有斷續幾十米,東、西牆未見。西門存,門兩側牆已不見,門洞高大,有修整過的痕跡,門洞至今通行,裡側是大街,外側是某單位家屬院。北門尚存,連帶著十多米的土牆,這些遺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天成城處於晉冀蒙三地交界處,地勢險峻位置顯要,明朝時候又地處邊疆,“本堡路將駐紮之地,內設天城、鎮虜二衛,天城一驛。水峪口、寺兒墩等處極衝,通大虜,邊外麻地溝等處,酋首奧卜燕等部落住牧。往嘉靖二十七年,虜大舉由此入犯,攻掠甚慘,款後增修城垣堅固,足稱險要,但閭里蕭然,空虛未實,驛站疲累軍民苦之,召補甦恤所當加意也。”早在隋朝的時候就在此修築了“玉泉驛”,後置“玉泉縣”,即今縣治所在地“玉泉鎮”的出處。有明一代叫“天成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天成”“鎮虜”二衛在內,各取一字改名為“天鎮縣”至今。

“天成”“鎮虜”是明大同鎮兩個“衛”的名字,全稱是“天成衛”“鎮虜衛”,這是因為明代實施“衛所”制度,衛所製為明朝的最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縣衛所歸各指揮使司都指揮使管轄。明代時天成城的建築規模並不太大,但卻駐紮著“天成衛”“鎮虜衛”這兩衛,可見其軍事上的重要性。

巍然天镇天成城:军事重镇?交通节点?

天成城裡有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慈雲寺”,被譽為“關北巨剎”。據光緒版《天鎮縣誌》記載:“慈雲寺,在城內西街,唐時建,寺原名法華。遼開泰八年(1019年)修。明宣德三年春至五年夏(1428—1430)重修,千戶熊亮奏賜額更名慈雲寺”。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寺廟尤為獨特的是其圓形鐘鼓樓。入山門後進第一重院落為天王殿,殿前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相互對稱,為穹廬頂,上下兩層。下層周設廊柱8根,磚砌成室,上圍木欄,頂上掛著鐘鼓。這種圓形穹廬頂的鐘鼓樓為國內罕見,是山西省現存元、明兩代鐘鼓樓中僅有的一例。其中鐘樓懸一口400多公斤大鐵鐘,鑄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鐘體分八面,分鑄梵文、禱辭、“佛”字、八卦圖、“明宣德壬子年簿”及佈施錄。

慈雲寺裡存有清末慈禧太后頒賜的額匾,因為西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途經天鎮縣,曾經駐蹕在這裡。當地百姓口中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當年慈禧太后來到這裡時,曾因飲食供應不周而逼死當時縣令,並惡咒天鎮大難,結果三十多年後該咒成真,該城被日本侵略軍所屠。天鎮是京畿內圍,料西太后脾氣再大也沒必要詛咒,但天鎮城的大難,卻是真實不虛。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8月下旬,日軍沿平綏路西進至張家口後,又兵分兩路:一路直取天鎮,目標指向大同;一路南下蔚縣、淶源,經廣靈、靈丘,向平型關奔來。晉北形勢危急,晉綏軍早已連續抵抗多日。9月6日,晉綏軍戰略防線主要陣地盤山(位於城東南8裡處)被攻佔,天鎮縣城失去屏障,危在旦夕,但城內軍民依靠堅固的城牆繼續頑強抵抗。城牆因此接連幾天不斷遭受日軍炮火攻擊,英勇的軍民們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著侵略。9月12日早晨6時左右,日軍從被大炮轟坍的天鎮城東北角豁口爬上城牆,進入了天鎮城。

巍然天镇天成城:军事重镇?交通节点?

歷史當記住這一天,1937年的9月12日,在天鎮發生了慘絕人寰的日軍對平民的大屠殺。2300餘名手無寸鐵的無辜民眾飲刃喋血,死於侵華日軍的屠刀之下。所有的屠殺集中在幾天之內,其惡劣殘忍程度令人髮指,其滔天罪行罄竹難書。由於這天是農曆八月初八,當地人稱這次蒙難日為“八八慘案”。今天鎮城北門甕城即為堆積屍首的地方,一時間,整個天鎮城內一片屍山血海,遭日軍凌辱之女子很多跳井自絕,後來所掏出的井中蒙難屍骨多為女性。在那場大屠殺中整個天鎮城頓時成了人間地獄,消息傳出,舉國譁然,舉世震驚,晉綏軍駐守軍長被殺謝罪。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時間沖洗掉了血腥,被殺民眾骨殖也早已經安斂,但是恥辱已經深深地植入了天鎮人民的心裡。北門外一公里處建有“天鎮蒙難同胞紀念塔”“侵華日軍天鎮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黑色的碑身上,冷靜的敘述仍然擋不住當年的殘忍與血腥。這個紀念碑作為天鎮縣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個警鐘,在時刻告戒著我們亡國奴的悲慘和今天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天成城以北、大梁山以南,還有鎮寧堡、鎮口堡、永嘉堡等,守著白羊口、威虎口、水磨口等峪口。永嘉堡位於南洋河北岸,在今天鎮城東北21公里處的沖積扇小平原上。《三雲籌俎考》記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式設立永嘉堡,萬曆二年(1574年)增修,萬曆十九年(1591年)包磚,周長1公里多,因遠離長城,並無分邊,只負責防衛火路墩10座,堡內駐軍307名,軍人們常年在這裡且耕且守,耕種有軍田8244畝,大家都有份,屬於“責任田”,平時閒了各自種地,戰時有情況就集結出徵,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整個清朝時期,這樣的兵丁稱為“綠營”兵。如今這裡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小山村,原住村民大多是當年戍邊將士的後代。

永嘉堡的城牆已經不完整,北、東、西三面的遺址都在,而且相對完整,向南的一面完全消失了,形成了一個“同字框”的形狀,詢問老鄉並觀察地形,得知南牆是被南洋河完全沖垮了。殘留的城牆遺蹟已經沒有了磚與條石,只有黃土夯築的城牆任憑歲月風吹雨打。歷史上記載三四百年前這裡曾經有過幾次大洪水,每次都是將南牆沖毀,因此永嘉堡曾經屢次修繕。位於永嘉堡村東1500米處,南有簸箕窪山,北有黑溝山對峙,形成一個天然的關口地形,口寬550米,隘長5000米,南、北側高35米,可通車馬兵騎,南洋河從中向東流淌,兩岸山勢自北而南,形成一道軍事上的天然堅固防線,為永嘉堡口。清宣統三年(1911年)後,平綏鐵路沿此處河北岸穿過,從此,這裡又成為了近代、現代戰爭中軍事地圖上的一個顯要標誌。今天我們乘京包線的火車穿行在天鎮站附近的時候,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雄偉壯觀的軍事堡壘,附近墩臺與村堡不時閃現,構成一種恍惚的時空交錯的感覺。

巍然天镇天成城:军事重镇?交通节点?

今天的永嘉堡村依然保留著很多明清民居,屋脊、簷頭、門窗上裝飾著精美的磚雕、木雕:綵帶纏繞的金磚、繚繞纏繞的雲頭、盛開的西番蓮與葵花……每一處的花紋都各不相同,房子已經很破敗了,還是能想象出當年這裡的繁華。村南就是南洋河以及大面積的良田。南洋河在這一地區沖積出了大片寬闊的小平原,豐富的水資源、相對肥沃的土地,這一切都成為了永嘉堡人的賴以生存繁衍的基礎。倒塌的城牆用不著修復了,殘留的城牆也正在消失中,但傍了咫尺之遙的鐵路公路,好多人家養了汽車搞運輸,日子相對富裕。

永嘉堡雖小,其鐵路火車站在中國鐵路史上卻有著一定地位,那是因為這條鐵路是中國自主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清末詹天佑主持修築的京張鐵路從1905年9月4日正式開工,到1909年10月2日在南口舉行通車典禮,通車後逐段向西展築,1911年11月,張家口至陽高段完工,至此天鎮有了火車,永嘉堡也設置了車站。隨後這條鐵路延伸到了呼和浩特,更名為平綏鐵路(北平—歸綏),1923年1月完工通車到了包頭,至此京包鐵路全線建成,而天鎮也成了京包線上的重要節點。隨著高速公路、高鐵的興起,這條普通鐵路的運輸量開始相對下降,但如今的天鎮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裡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這條鐵路依然是當地重要的經濟大動脈。

巍然天镇天成城:军事重镇?交通节点?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無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