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著玩著,就把習學了

玩著玩著,就把習學了

寓教於樂、快樂學習,是很多家長的要求和理想。這種學習方式,能讓孩子玩著玩著、樂著美著,就把習學了,真的很適合兒童的特點。除了靠幼兒園和學校,家長自己,怎麼使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呢?

其實很簡單,投其所好,向外拓展。

之前看班裡的學生摺紙青蛙玩,於是我也回家叫兒子摺紙青蛙。開始的時候,我想測驗一下兒子能不能看著視頻,獨立完成。後來發現他自己做不到。他做不到就來問我,於是我只好先學會了再幫助他。

等我摺好了,發現他還是學不會。他不會自己折,但是會跟我提要求,讓我給他折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青蛙,然後自己編故事玩。

——編故事,可以拓展思維、練習語言、口頭表達、實際也是在進行習作練習。

過了一段時間,他告訴我他會自己折了。然後邀請我和他一起折。這次我發現他能獨立完成的步驟增多了,基本可以自己完成90%。我們倆一起,折了兩隻紙青蛙,他一隻手負責一隻,讓它們跳起來,嘴裡嘟囔著:

兩隻青蛙在跳河,

不過跳得可不遠。

左邊的青蛙是媽媽,

右邊的青蛙是寶寶。

兩隻青蛙去跳河,

不過跳得可不遠。

自己說著、樂著,眉飛色舞。說著說著編不下去了,我趕快接上最後兩句:

一下一下又一下,

撲通撲通跳進河。

——這個片段綜合了:語言表達、創作、表演。

當時我就想記下來、拍下來,但是有(fàn)事(lǎn)沒做。

第二天,我又讓他表演,居然一句沒忘,於是我拍了下來,還給他寫出來,讓他讀,我給他指著每一個字。

玩著玩著,就把習學了

——這個環節,其實測驗了他的記憶力。我加入的寫字,目的是幫助他識字。

但是在這樣的環節中,我通常沒有一定的任務量,沒有強迫,就是他讀讀,我指一指,寫給他看看,最大的意義是:建立起了字音和字形之間的聯繫,即所謂的漢字敏感性,至於他認識幾個,記住幾個,不是我的主要目的。記住更好,記不住也沒關係。識字的關鍵,在於使用和復現。這樣的遊戲多了,他總能記住一些。

後來,我又靈光一現,想起來一首歌,唱給兒子聽:

《數蛤蟆》

一隻蛤蟆一張嘴,

兩隻眼睛四條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呀,

蛤蟆不吃水 太平年,

荷兒梅子兮 水上飄。

數蛤蟆少兒歌曲 - 童歌精選(5)

這樣的“奇怪”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歡。所以兒子一下就喜歡上了,根本不用我引導,他自己就會往下推理:兩隻蛤蟆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三隻蛤蟆三張嘴,六隻眼睛十二條腿……

——這個環節,包含了音樂、語言、數學、韻律等方面的知識,甚至還可以延展開去,比如:這首歌是四川民歌,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是什麼意思(網上有一種解釋:蛤蟆的皮膚可以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如果空氣中水分夠大,蛤蟆就不吃水了。因此,是否可以解釋為來年是個雨水充足的年份呢,以農業立國的中國,雨水對莊稼很重要,因此,雨水充足就是太平年了。),等等。

小結

首先,這樣的學習和教育方式,一定是在玩耍中得到的,前提是玩,是開心和愉悅。千萬別帶著任務感、使命感去操作

,那樣,大人不輕鬆,孩子也不快樂。一旦大人帶著任務感去操作,稍微懶惰就不想做了,很容易產生負罪感,然後不了了之。帶著玩耍的心情,會覺得很有滿足感,玩的時候就學習了,多好啊!大人和孩子都開心。

其次,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喜歡模仿、善於開拓的創新者,家長只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在此基礎上稍加助力,就可以了。

最後,這樣做,更多的是需要家長的敏感,能夠捉住孩子的喜好,能夠即時想到拓展的方式和內容。

玩著玩著,就把習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