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孔夫子就希望,喝酒勿醉須講「禮」

孔子是反對醉酒的。人一旦醉酒就會失去君子風度,輕則蹣跚起舞,重則打架鬥毆。孔子曾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和氣為貴是儒家的原則,如果本來好好的酒宴因為有人醉酒鬧事,搞得不歡而散,這也就是違背了聚會飲酒的初衷了。

早在春秋時孔夫子就希望,喝酒勿醉須講“禮”

明代的儒生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他寫了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早在春秋時孔夫子就希望,喝酒勿醉須講“禮”

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早在春秋時孔夫子就希望,喝酒勿醉須講“禮”

古人在行酒時,常常會借用前代文人飲酒的典故。這些文人儒生生前重視酒禮,身後自身也成了酒禮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