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消灭匈奴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第一军情


消灭匈奴这一战略决策,既是汉武帝的个人意向,更是国家意志、民族意志选择所决定的。

1.报祖先遭匈奴侮辱之仇



刘邦曾欲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然而遭匈奴围困,有了“白登之围”,最后靠向匈奴阏氏给予好处才解围;刘邦死后,冒顿单于羞辱吕雉,说意欲娶她为妻;面对匈奴人的挑衅,吕雉深明大义,为了保全国家只说自己年老体衰,无法服侍冒顿。而汉朝也一直实行对匈友好而耻辱的和亲政策,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2.仅靠和亲得来的不叫和平


汉初一直实行对匈奴友好的和亲政策,并年年向匈奴供给大量的财物,以这种进贡式的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用以消减匈奴对自身的威胁。然而一次次的退缩忍让非但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反倒令匈奴人的贪婪之心不断膨胀,多次对汉边境实行掠夺袭城,百姓苦不堪言。没有国家实力和军事、科技力量作支撑,仅靠屈辱的不平等和亲政策换来的“和平”,根本不是和平,也没有资格和能力视作和平。

3.消除藩王带来的威胁


汉初刘邦有感于秦朝设郡县制十几年就土崩瓦解的结果,为了稳定国家局势,便大肆分封刘氏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这一折中的国家制度。后汉景帝急于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后虽很快平定,占据一半国土的诸侯王对于皇帝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国家政令在封国内无法很好实行,诸侯即土皇帝。且“七国之乱”时便有诸侯王暗中勾结匈奴。攻打匈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汉武帝可以借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军令政令得以统一,皇帝本人也能够更好的调动整个国家机器的力量。

4.消除匈奴带来的巨大威胁



匈奴始终是悬在汉政权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自汉初起慢慢强大,至汉武帝时匈奴已经成为一个地域广阔、军事强大的庞大帝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对于汉朝来说始终是一种威胁。来自北方的发着冷光的死亡警告阻碍汉帝国走向强大。汉若要兴盛,必须削弱相邻的匈奴的力量,这也是从古到今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兴衰无法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

5.实现四海宾服、天下一统的理想

刘彻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四海宾服、天下一统是他的终极理想。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但他期待天下永久的和平,国家得以强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其实是他最想要的。怀着对这一理想的狂热追求与深沉热爱,他决定消除阻碍四海宾服、天下一统这一伟大理想过程中最大、也最为困难的威胁——匈奴。

6.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意志


经过“白登之围”后,汉朝对匈政策采取整体防御守势,整个国家也进入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的发展,汉朝国力大增,人们开始纷纷向往“大作为”,希望释放因无为而压抑积蓄的民族活力与创造力。此时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洋溢着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此时打击匈奴就成为了释放民族活力最好的选择。


时光易老人常别


对于汉武帝为何启动汉匈百年大战的大幕,非要消灭匈奴的真正动机,历来有很多说法,“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说法有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说法有之……其实,汉武帝在55岁那年已明确指出自己消灭匈奴的动机。

1、汉武帝:我是在学齐襄公的春秋大义

用汉武帝自己的说法,启动汉匈百年大战不过是在向齐襄公学习,“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这番话是太初四年也就是汉武帝55岁时所说。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已攻破大宛,杀了大宛王凯旋。

在这段话中,汉武帝提到了三段往事,分别是“高皇帝平城留恨”、“高后被匈奴单于写信戏弄”、“齐襄公报九世之仇”。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汉国初立,刘邦曾与匈奴有过一战,单于冒顿设计,引汉军深入大漠,在平城以40万精锐骑兵,围困刘邦于白登山7天。最终,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重礼贿于阏氏,才得以脱身。随后又采用娄敬的策略,与匈奴和亲结盟。

高后指吕太后。这里是说刘邦死后,冒顿曾写信给吕太后“求婚”。大意是你丈夫死了,空闺难守,我们孤男寡女可结成一家,这是多快乐的事啊!吕太后则回信说我是老太婆了,无法亲自侍奉正值盛年的大单于,特献美女30名、锦帛10万匹,精米80万斛,美酒百石,请大单于笑纳。

齐襄公报九世仇是说,齐哀公当政齐国时,周天子听信纪侯诽谤,用大鼎把齐哀公煮死。而齐襄公继位后伐纪,纪国被灭。《春秋公羊传》称到齐襄公已过去九世,“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九世仇也能报了吗?当然,即使百世的仇也能报。

汉武帝认为自己应该学习齐襄公报九世之仇的“春秋大之”,为汉高祖刘邦、吕太后一血前仇。在汉武帝眼里,匈奴所带给汉朝的是国耻也是家仇,不能不报。

2、匈奴已成了汉朝叛将的联军

匈奴崛起正逢秦末战乱,秦国长城防线瓦解,一统大漠的单于冒顿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有拉弓射箭的骑兵部队30余万人。强大的匈奴成了汉朝叛将的联军,先是韩王信因担心被刘邦诛杀,在马邑投降匈奴,与匈奴联军共同攻打太原。

正是为了征讨韩王信,才有了刘邦平城被围困、被迫与匈奴和亲的后事。后来,汉将陈豨谋反,又投奔匈奴,与韩王信合谋侵犯代郡、雁门和云中郡等。燕王卢绾造反也是这个路数,侵犯上谷以东。史载,因不断有汉将投降,匈奴与叛将、叛军联合常对汉朝进行侵扰、劫夺军事行动。

刘邦立国后,为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剪除非刘姓王,对功臣大开杀戒。诸多开国汉将走投无路中,只好纷纷投奔匈奴。这些人借助匈奴的力量向刘邦讨要说法,匈奴自然也乐意借机劫掠一番,发一笔横财。

更重要的是,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赵王刘遂曾暗中与匈奴联络,与匈奴达成联军作战的计划,只是因为后来汉军迅速攻破赵国,匈奴的入侵计划才没能实施。


试想:在汉朝的身边始终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不仅要和亲、送礼,还要小心提防时不时会有人去反叛投奔,并借助匈奴的军队回来侵扰、劫夺,汉武帝如何能容忍?

3、匈奴傲慢无礼、反复无常是汉朝心头之患

按照最初的想法,汉匈和亲、成为兄弟之国,两国至少应该和睦相处,但事实完全相反。逐草而居,游牧为生的匈奴更习惯掠夺农耕民族,这是他们的天性。从汉高祖开始,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每年都要奉送给棉、缯、酒、米。

而“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在汉朝人眼里,匈奴毫无信义可言,盟约等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是“一头养不熟的狗”。除了动不动以武力威胁,一言不合就出兵犯边之外,匈奴还十分傲慢无礼。

汉文帝时,匈奴借投降汉使中行说的嘴称:“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当?”唉!你们这些有土石房子可住的汉人,别啰嗦了,喋喋不休有什么用,以为戴上帽子就了不起吗?

还对汉朝使者说:“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别废话,想着你们汉朝送给匈奴的缯絮米蘖,一定要量足、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多说?供上来的东西要数量够、质量好,如果达不到标准,很粗劣,庄稼成熟时,就等着匈奴骑马冲杀践踏那些成熟待收的庄稼吧。”

4、吕太后、汉文帝都曾想对匈奴开战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直到汉武帝时,汉朝才敢对匈奴说“不”,其实并非如此。刘邦平城留恨,至死没敢再动刀兵。刘邦死后,单于冒顿给吕太后写了具有挑衅、戏弄意味的那封信,吕太后读后大怒,计划发兵攻打匈奴。

当时的汉朝国力仍十分虚弱,大臣上朝所驾车马,竟找不到4匹同样毛色的马来。因此众将劝说:“当初,凭着高帝的武功和胆识,尚且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如今谁具备高帝的雄才大略?”吕太后斟酌再三,只好咽下被戏弄的苦果,放弃开战打算,与匈奴和亲。

汉文帝时,汉朝国力已全面恢复,汉朝也曾计划对匈奴开战。汉文帝即位的次年,单于冒顿写来一封信,大意内容如下:

匈奴右贤王受汉将侮辱,与汉军开战,匈奴与汉朝亲密关系被损害。匈奴派使者入长安送信说明情况被扣留,汉使也不来匈奴。我惩罚右贤王,让他攻打月氏,灭了月氏,把反抗的人全部杀死,降服了百姓。还平定楼兰、乌孙等26个国家。大漠所有善于弯弓射箭的人已成一家。北方安定,我们愿意和汉朝停战,恢复条约,世代和平安乐。我们派全都送来书信,献骆驼一匹、战马二匹、驾车之马八匹。皇帝如果不希望匈奴靠近汉朝边塞,我就让兵士和百姓远离。使者到达后,请即刻让他回来复命。

这封写得绵里藏刀,看似恭敬实则杀机暗伏。果然,汉文帝也读出了这封信背后的潜台词。匈奴使者的信送到后,汉文帝让大臣商议是开战,还是继续和亲。

最终,汉文帝和大臣们认为:“匈奴刚打败月氏,士气正旺盛,我们再起不能开战。况且侥幸得胜,得到的都是低洼的盐碱地,无法耕种和居住。因此只有和亲对我们是有利的。”汉朝答应了匈奴的请求。

在汉文帝十四年,面对匈奴的侵扰、劫夺,汉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做将军,动用千辆兵车、10万骑兵驻守长安。还任命卢卿、魏遬、周灶、张相如做大将军,董赤做前将军准备发兵攻打匈奴。最终,双方以和亲结束对峙。

在汉文帝后元四年,军臣单于主动断绝和亲,派出3万骑兵大举侵扰、劫夺上郡和云中郡。汉文帝派张武等人驻军北地、句注,飞口。又令周亚夫等人率兵驻守长安细柳、棘门、霸上。数月后汉朝大军来到边境,匈奴却远远离开,两军大战再次作罢。

汉武帝肯定是熟知这些历史事件的,也深知匈奴外患不除,汉朝子孙后代将一直遭受边疆威胁的局面。与其一味和亲、示好,不如痛下决心,全面剪除大患。所以,王恢提出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终于下定开战的决心。

卫青、李广、霍去病、窦宪、陈汤……于是,一颗颗璀璨的汉朝将星横空出世,留下一页页令后世追忆、仰望的历史故事。



指动济南


西汉初年,由于国家结束战乱,社会刚刚安定下来,国家综合实力比较贫弱。虽然个子很高,但拳头不硬,如刘邦在取得国内统一后,主动出击匈奴,妄图一举消灭北方的威胁,结果被困“白登山”。若不是行贿冒顿大单于的阏氏得以逃脱,说不定都被冒顿大单于给灭了。回来以后再也不敢贸然出击匈奴了,再面对匈奴的侵扰时候,只能忍辱负重采取和亲的办法。直至汉武帝继位,对匈奴的政策才转变为对抗打击、甚至消灭。

其实从汉武帝自身来说,他打击匈奴首先来自于自身的亲身感受。在武帝之前,汉景帝刘启在面对匈奴的贪得无厌使的时候,只能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匈奴,这对于年少的刘彻来说,亲姐姐的远嫁是如何的生离死别,是如何的屈辱与无奈。并且这一次是真正的将皇帝的女儿送去和亲,而非以前的冒民顶替,将具有高贵血统的大汉公主被迫嫁给他们视之为蛮夷的匈奴,这在少年刘彻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里阴影。

汉武帝继位之后,他虽然对姐姐的思念也日益加深,但由于他已贵为帝王,考虑问题就不会那么冲动,为了国家利益可能不会那么冲动的打击匈奴。可这也挡不住匈奴自己作死,以为汉王朝一直那么好欺负,不断的侵扰边境,这就使得汉武帝把家恨与国仇算到了一起。由于文景两位皇帝的辛勤努力、贤明统治,使得大汉王朝的国力突飞猛进,国富民强,朝廷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所以在对待匈奴的问题是就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打”,打的他再也没有能力对大汉王朝进行侵扰,让他乖乖的在漠北草原上晃荡。

所以说,汉武帝消灭匈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纯属于匈奴自己作死。


第一军情




其二,内忧和外患总是如影随形,景帝朝“七王之乱”中,赵王甚至勾结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好在叛乱三个月就平息了,否则真有亡国之危。这个教训,汉武帝一定会吸取!

最后,“春秋大义,复九世之仇”。当年冒顿单于使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的惨败,又以一封求婚的书信肆意侮辱吕后,这绝对是“国耻”!而洗刷耻辱的方式,就是战胜对手、消灭对手!

汉朝实力不济的时候,可以用和亲来争取时间,但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富兵强,再一味退缩忍让,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以上是从大的形势说的。对于汉武帝刘彻本人来说,对匈奴的猖獗他是有切肤之痛的,可以说,匈奴就是他童年和少年时的一大梦魇!

刘彻出生于景帝前元年(即公元前156年),我们看看从这一年开始,到汉武帝正式发动对匈战争(前129年)的二十多年间,匈奴和汉朝关系的记载(引自《资治通鉴》):

景帝时代:
前156年,“遣御史大夫青至代下与匈奴和亲。”
前155年,“秋,与匈奴和亲。”
前152年,“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前148年,“春,二月,匈奴入燕。”
前144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PS:当时的上郡太守是李广)
前142年,“三月,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

可见,虽然景帝朝奉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但匈奴依然时常骚扰边境,杀掠吏民。



武帝时代:
前135年,“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其议……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前133年,马邑之谋发生,“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

上谷遭劫后,汉武帝派出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路大军,主动出击匈奴,正式拉开对匈战争的序幕。结果三路战败,只有卫青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火烧龙城,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随后,汉武帝和他麾下两名天才将领卫青、霍去病,用了十年时间,连战连胜,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终于打垮了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危胁。

对匈战争的胜利,对汉帝国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当然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吧!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三好国学堂”!

三好国学堂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汉武帝击灭匈奴的动机是确保汉朝边境稳定,大汉子民活的有尊严,大汉疆域能再次扩大!至于个人成就与威望,那是附带赠送的,不是汉武帝发动战争的目的!

经济的终极手段是政治,政治的终极手段是战争。匈奴为了获得盐铁金银补给,不断的抢掠汉民,屠杀汉民。匈奴为了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强娶大汉公主,胁迫汉朝屈服。最后匈奴年年攻击汉朝,想在武力上使汉朝臣服,想要啥,汉朝就得给啥,不给就抢就打!



一山不容二虎,大汉与匈奴是一对敌人,不击灭匈奴,则大汉永远无法恢复大秦的荣耀。昔日大秦帝国北击匈奴,使得匈奴二十年不敢南下。而大汉取代大秦成为天下共主,如果不能打败匈奴,何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


匈奴残暴而贪婪,如果汉朝总是退让,则会失去天下民心,更可能失去万里江山。如果汉朝能击败匈奴再经营西域,那么大汉江山当百年稳固,千年威武!

正是基于以上国家利益,汉武帝才穷兵黩武对匈奴穷追猛打,那怕把大汉帝国打得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也要实现国家战略:匈奴臣服汉朝了,和平持续百年,汉人有尊严了!


大秦铁鹰剑士


汉武帝消灭匈奴的真正动机是消除北方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分析一: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而汉高祖刘邦也是一位厉害的皇帝,只是当时的时局不同而已。

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就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一带,铸万里长城固守疆土。蒙恬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匈奴在秦汉之际达到全盛,侵犯我国边界领土,其实力不容小觑。刘邦灭了秦朝,杀了项羽、干掉韩信后,第一件事想的就是巩固自身统治、并亲自率领军队主动出击匈奴。

此去一行,刘邦差点在白登山翘了辫子,可见匈奴在当时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分析二:

后来,汉朝不得不依托和亲、赠送金银财物来满足匈奴的欲望。

当时的匈奴侵扰边境,掠夺财富,严重威胁了汉朝这种典型农业政权的安全。汉武帝从小就看透了父辈们被匈奴的欺凌,看着自己拥有高贵血统的姐妹被送到匈奴给野蛮人当玩物,汉武帝当然会记在心里。

分析三:

经过了两代先人的忍辱负重,汉朝逐渐强大了起来。日夜防贼,不如一朝杀贼,以前是国力虚弱,兵马不壮,经六七十年发展,已足够一战灭贼。

加之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出现,汉武帝更是信心十足。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受到汉武帝的重托、其将才更是出众,出师匈奴,打的匈奴十年南下不敢牧马。

汉武帝出兵匈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上了。所以,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因此,我认为汉武帝消灭匈奴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消除北方威胁、维护国家统一。


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时光书简


从太爷爷辈开始,就被无赖欺负,这个无赖很恶心,他自己不种地,隔三差五来抢粮食;自己不能织布,就来抢衣服;自己家遭了天灾,就抢邻居家过日子。太爷爷曾经想打这个无赖,却反被无赖打了一顿,后来家里日子过的紧巴巴的,没有时间对付无赖,只能忍耐,还把自己家的女儿嫁给无赖希望可以和平共处,但是无赖依旧不买账,依旧隔三差五上门抢劫,到了这一辈,日子过好了,人口增多了,是不是要想着修理无赖了?

无论是谁做皇帝,汉朝对匈奴必有一战,即使你不去打他,他也会来打你。汉武帝消灭匈奴的动机很简单:匈奴是敌人!如果任凭匈奴肆虐,小则边境不稳,大则动摇国本,所以:必须消灭匈奴。

刘邦时期就想解决匈奴问题,可以对形式估计不足,中了匈奴诱敌深入的计谋,被困白登山,后来侥幸逃出,是否有城下之盟不得而知,但自此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隐忍的态度。

惠帝在位时间不长,加之大全主要掌握在吕后手中,国内权力斗争是当时主要矛盾,所以吕后纵然是被人调戏,依旧隐忍不发。

文帝时期,推崇黄老无畏之学,崇尚内圣外王,对于打打杀杀不感冒,加之当时国力有限,纵然有心也无力。

景帝继承了文帝的治国理念,又经历了七王之乱,没有余力对付匈奴。

到了武帝,经过四位君王六十余年的积累,汉朝人口大幅增长,国力充盈,诸王割据的局面已经逐渐消失,中央集权稳固,具备了对匈奴动武的实力。

而汉武帝本人的性格,在对匈政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说评书的行话来说:汉武帝就是混世魔王,这种人属于天生的赢家,五百年一出的大帝,纵然匈奴不来骚扰他,他也是要打上门去的。加之他在位五十四年,政策连续性很强,一旦开战必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汉武帝曾对大将军卫青说:“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所以匈奴在肆虐了几十年以后终于迎来最可怕的对手。

而汉武帝的知人善任对于战争的走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早期对匈战争不利,后来的局势也许会变得微妙,纵然武帝有心,阻力也会很大。但是汉武帝大胆启用新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横空出世,才华横溢,打的匈奴哭爹喊娘,汉武帝据此建立了击溃匈奴强大的信念,为全面对匈战争奠定了基调。

而匈奴游牧民族的天然属性注定了他必须依赖掠夺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对汉战争,不如说他必须选择战争,当中原局势混乱,国力衰落的时候,北方民族可以趁机取得优势,一旦中原王朝稳定下来,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优势就会逐步体现,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要迎来灭顶之灾。



日慕乡关


白登之围见识了匈奴的厉害后,刘邦采用刘敬和亲策略,汉匈关系有所缓和,就算如此,与匈奴和亲后,匈奴不重信用,从汉高祖至汉武帝时,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背约”,匈奴较大规模入侵抢掠二十六次,武帝时达到十六次。其中马邑之战前有十一次。“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 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面对北方强敌,大汉王朝血迹斑斑,伤痕累累。


至汉武帝时,前133年,和亲才一年,匈奴又来侵边,大臣主战派王恢与主和派韩安国进行大论战,汉朝遂采用马邑豪强聂壹的计谋,设下埋伏引诱匈奴深入汉境,打算聚歼敌军,聂壹向匈奴诈降,把他们引来马邑,行至途中,发现漫山遍野牛羊,但无人看守,单于心疑,攻击附近的村落,抓获雁门官员,一问才知有埋伏,匈奴立即退兵,汉军不敢追击,汉匈从此翻脸。


马邑之谋失败,王恢自杀,武帝利用匈奴贪关市之利,故意关而不绝缓和它的侵寇行为,又隐忍了几年,前129年,汉朝真正反击战开始,卫青四路出塞首战告捷拉开序幕,四十多年,汉武帝共组织了三次战略反击发动五次战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步一步收复失地,把匈奴逼出漠南,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为后来匈奴内附打下重要基础。


杀敌三千自伤八百,边疆虽然大安,但汉武帝的连年用兵政策,穷兵黩武,也打光了三代积蓄,国困民艰,史书称“有亡秦之迹”,看样子要走向秦朝灭亡的老路。虽然如此,形格势禁,对匈反击战当时有打的必要性紧迫性。

其一,汉朝的和亲虽没真正消除外患,但为汉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提供了时间。从吕后到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的统治政策,七十年间国力大增,人民富足,国库充盈,租税收入增加,仓库里串钱的绳子都因久置不动而腐坏了,马政推行卓有成效,国家与民间大量养马,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马匹,与刘邦时找不到四匹同一色的马已不可同日而语。政治经济军事种种迹象表明,反击时机巳到。


其二,匈奴胃口越来越大,已不满足于和亲赏赐和关市利益。冒顿单于在接受和亲后,匈奴侵边抢掠从未停止,吕后时还下国书侮辱,“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文帝时,匈奴右贤王率数万骑兵,侵占河南地并攻击上党,威胁国都长安。冒顿之子老上单于继位,出现了中国史上第一位汉奸中行说,对汉朝知根知底,破坏和亲,危害极大。前158年,军臣单于还拒绝和亲,大举入侵上郡及云中郡,经过数月攻守方才退兵。随着北方广大区域被匈奴征服,西边被高原阻隔,匈奴南下进攻汉朝已是必行之举。


经过打通西域等举措,合纵连横,围追堵截,汉武帝成功对匈奴实施反击,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实力,逐渐化解了北方存在的巨大军事威胁。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第一个原因:有仇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匈奴,不料在白登山陷入匈奴30万骑兵四面围困,险些创造开国皇帝被俘的尴尬记录。经此大挫后,西汉一直对匈奴取守势战略,并以岁岁纳贡为代价,换取人家不内侵。这种情况持续了70年之久。

而且匈奴单于更是写信给吕后调戏人家,这可是母仪天下的太后,代表的是国家的象征,吕后不得咽下这口气,送给单于冒顿好多宫女、钱财、以保大汉边境安稳。

第二个原因:有私欲

汉武帝是一个扩张欲望很强的帝王,他不满足于王朝贵族固步自封的做法,希望能有大的作为,找各种借口对外扩张。

汉武帝即位时年仅16岁,一段时间内尚不能亲政,而由窦太后主政,继续执行和亲政策。7年之后,西汉国力更盛,已具备与匈奴一争高下的资本。所以23岁的汉武帝决定不再忍受下去。

第三个原因:国家安全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始终对中原王朝是个巨大的威胁。在秦代,匈奴曾一度被大将蒙恬击败,逃亡漠北,十几年不敢南下。西汉建立后,匈奴依然是北边最大的威胁,数次侵边,攻城屠邑,掠夺财物人口,给西汉北边带来沉重的灾害,所以得消除这个威胁。


研游砖家


从个人角度来看是有家仇,从高祖因匈奴屡次犯边,抢掠人畜,借消灭项羽军队士气正盛之时讨伐匈奴,然而白登之围让刘邦的主力损失殆尽,自己也是贿赂单于夜遁逃的。

其后,汉帝国以和亲的方式换取了时间,逐步的修养声息发展,但武帝继位之初国力已经远远强过匈奴,但也付出了数十位公主,用来个亲,虽然有很多公主是刘姓宗室子女或者宫女,但着实让重视礼的汉朝皇室蒙羞。

所以,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这是不可容忍的,况且他的爷爷和父亲的修养声息给他留了一个富强的框架,所以一雪前耻成了他的目标。

其次,汉帝国在白登之围后,实际的控制范围在黄河中上游已经把秦朝开拓的丢失,匈奴已经可以长期的南下至河西,也就是匈奴的骑兵可以在两到三天的时间内快速机动到汉朝的统治中心,想必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寝食难安,何况汉帝国这位自命不凡的皇帝呢?而匈奴整合和东边的东胡,使得匈奴更加强大,所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最后,张骞出使西域回归后对武帝的一些所见所闻,以及带回来的一些不同特产,使汉武帝有了一个通商西域以及中亚,扶持西域诸国对抗和牵制匈奴的想法,因此才有了打通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