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任何人影響你的人生節奏

文|野子

這幾天朋友圈被一個不到4分鐘的視頻刷屏了,被譽為“今年最好的演講”。

短片是英國一群中學生讀完11年級後,在正式考大學前,在A-Leve(大學入學考試課程,就是大學預科班)開學典禮上,一位學生反駁校長的一段言論。

校長出場先說了這樣一段話:

再過兩年,你們就會完成A Levels的學業;

再過三年,你們就會去到自己想去的國家,上自己想上的大學;

再過五年,你們會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

然後你們會結婚,買房;

十年之後,你的人生就會安定下來;

30歲,你的人生軌跡就會定型。

校長用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已經把同學們的一生規劃完畢。整場演說看起來有條不紊,高瞻遠矚。

直到,一直默默聽著的人群中舉起一隻手。是一個看起來年齡稍大一點的一位學生,他得到許可上臺後說:

不好意思,校長,我想告訴你為什麼你的這些話是錯的。

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

......

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時間。你身邊有些朋友或許遙遙領先於你,有些朋友也許落後於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他們有他們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

因為愛因斯坦曾說過:

“並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

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出來。

別讓任何人影響你的人生節奏

他的演講,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這個年輕人,三觀實在超正。

記得李嘉誠曾說過:“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但在現實中,人們常常太過在意別人的反應和評價,人生的決定權被外界左右,喪失“自主”意識,也捨棄了“自主”的權益——

“都25了,該結婚了”——也不管遇沒遇到自己喜歡;

“都結婚一年了,該要孩子了”——也不管夫妻雙方是否做好了準備;

“大寶都3歲了,該生二胎了”——也不管身體或經濟條件允不允許

……

很多人活在“我應該”裡,卻從來沒有活在“我喜歡”裡。

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不能做自己的主人,這種活法是多麼悲哀啊。

看完這個視頻,我不由想起我上週做的一個諮詢個案,來訪者是一個12歲的男孩,今年上六年級。和孩子的父親溝通得知,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不好,語文考三四十分,數學十幾分,英語一竅不通。因為調皮和同學打架,被班主任體罰教訓過,所以內心對老師產生敵意,因此更為厭學。

孩子父親因工作原因一兩週回家一次,孩子從小跟母親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成長,在孩子幼年,因為好動,常被家人批評、指責,質疑孩子有多動症。

別讓任何人影響你的人生節奏

我和孩子商量,他同意來做一個沙盤。溝通中我發現孩子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信,不敢和我的目光直接接觸。我問他學習成績怎樣,孩子低著頭,小聲說:"很差。" 我又問他你覺得自己身上有哪些優點?孩子沉默許久,一言不發。

我難以想象孩子從小受到了多少否定、批評、指責才如此自卑。而一個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差,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

五分鐘後我打破沉默問孩子:

剛才我和你爸爸交流的時候他說你身上有很多優點,你想知道他說了你什麼優點嗎?

孩子點點頭。

我繼續說:"你爸爸說在你們學校很多孩子在吃穿上攀比,愛跟父母要零花錢,可是你從來不攀比,即使跟父母要兩塊錢買東西,花了一塊五,找回的五毛錢你也接著還給父母。你很樸實,也很誠實,你覺得你有爸爸說的這個優點嗎?"

"嗯,有。"

"剛才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你身上兩個優點,比如你說被老師體罰的時候感覺老師很暴力,我問你假如你是老師你會怎麼做時,你講到要全面瞭解情況,不能隨便冤枉學生,即使學生犯錯,可以批評教育,也不能用暴力解決。這說明你善於反思和覺察,因此你意識到暴力是不好的行為,而有意識提醒自己不成為一個暴力的人……"

他兩個小時以來第一次抬頭看我,我看到他眼中有了一絲亮光。"我問他:

你聽過《塞翁失馬》的故事嗎?"

"沒有。"

"從前有個叫塞翁的老頭丟了一匹馬……"講完我問他從這個故事中想到什麼?

"有時壞事也可能是好事?"孩子用疑問的語氣回答我。

"對!你說的很好!"我趕緊肯定他,"一件事都可能出現好幾次反轉,何況人的一生呢?什麼時候都不要著急下判斷下定義,並輕易放棄,尤其是面對逆境的時候。"

諮詢結束第二天,孩子的父親給接訪老師發來短信反饋:孩子回去路上很開心,狀態很好,明顯有了自信。繼續約在下週諮詢。

別讓任何人影響你的人生節奏

自然界有那麼多植物,各有各的花期,大多花在春天盛開,但也有在夏天盛開的、在秋天盛開的,而如果是一株梅花,在萬物蕭瑟的冬季,也能綻放芬芳和美麗。

你不會因一株梅花沒有在春天開花就判定它有問題,但是為什麼因為一個孩子在上學階段成績不"優秀",就覺得他這輩子就註定沒有出息,而全盤否定他、打擊他、傷害他呢?

人生不止一條路可走,人生也不止一個季節可以盛開自己。每個人有屬於他自己的節奏去活出絢麗芬芳。

也許按他的節奏,30歲或者40歲,甚至80歲以後才是他內心最有動力的時候。只要找到並堅持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生命隨時可以開啟新的篇章,什麼時候都不嫌晚。誰都無法評判是否領先或者落後。

“允許”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認可,可以成為一個人內心積極向上的動力——“允許自己按自己的節奏成長,未來是未知的,靠自己創造” 把這個信念傳遞給孩子,是這次諮詢最大的意義。

我個人非常欣賞摩西奶奶寫的一本書《人生隨時可以重來》。

摩西奶奶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美國農村家庭主婦,27歲嫁給一位農場主,生了十個孩子,夭折五個,一生獻給了家庭和兒女。

她77歲開始正式學習作畫,80歲時即1940年在紐約舉辦個展,引起轟動。此後她的作品成為藝術市場中的熱賣點,並且贏得了很多獎項。上百萬張的問候卡紛至沓來。

在1953年,94歲的摩西奶奶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從此成為世界的傳奇。從58歲第一幅畫,到101歲最後一幅,她的故事,打動和激勵了許許多多的人。她在人生的暮年,綻放出生命最絢麗的華彩!

別讓任何人影響你的人生節奏

摩西奶奶在她的作品集《人生隨時可以重來》一書中寫道:

“人生是一個不斷地自我嘗試和修正的過程,不要總是擔心事情會朝著壞的方向發展。不要在沒做之前,就預設一個糟糕的未來,畢竟只有播下了種子才能有發芽的希望。生命正是經歷了薄涼,才能感受到溫暖;正是因為有了低谷,才有高潮;忍受了痛苦,才能享受快樂。”

人生路漫漫,快慢緩急自己把握,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取決於你個人經歷了什麼之後,自己當下的狀態,是否做好了準備?

挫折過後是否收穫了勇氣?

結束一段感情後是否學會了珍惜?

你自己去用心體會,做出判斷:什麼時候,我要邁出下一步。

不要讓別人來影響你行走的節奏。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有些人,生來就註定可以悠閒的坐在河邊。

有些人,會被閃電擊中,

有些人,會音樂,

有些人,是藝術家,

有些人,是游泳健將,

有些人,懂紐扣,

有些人,懂莎士比亞,

有些人,是舞者,

有些人,是媽媽。

……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因此有那麼多豐富多彩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獨一無二,無可複製,選我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活,遵循我們自己的節奏,看流年似水,得人生繁盛。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