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花漸欲迷人眼,AI如何才能真正落地?

人工智能歷史上經歷過數次沉浮,如今再次被引爆。

從政府、學術界、企業界、投資界到創業者們,無一不將人工智能視為未來方向;而分析師和媒體從業者們的海量分析報道,更是讓人工智能快速佔領了每一個普通人的視聽。

於是,正如歷史上每一個產業的興起,人工智能在歌舞昇平的同時,也逐漸變得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人工智能催生了大量新技術、新企業和新業態,為個人、企業、國家乃至全球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將驅動第四次技術革命,創造巨大的價值。

IDC預計,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到2020年將達到2758億人民幣,未來五年複合年增長率將超過50%。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將達到325億元,佔全球整體支出的12%。

從消極的一面來看,儘管人工智能揭開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但也在不斷滋生著“泡沫”,吹捧有之,跟風有之,噱頭有之,近兩年,數十家中美AI創業企業密集倒閉,大量AI創業項目中途夭折,不免讓人感慨,人工智能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

那麼,人工智能的未來到底會發展成怎樣?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如何才能實現規模商業化?儘管人工智能的概念的提出已經有六十餘年,但理論、技術和應用、商業的結合並沒有太多前人的足跡。

故而,在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中,“拓荒者”和“領頭羊”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場景驅動”是AI落地關鍵

在人工智能的諸多玩家中,阿里巴巴已經正在努力成為這一角色。對於AI的未來,阿里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以及與眾不同的AI發展路徑。

12月20日,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產業AI的理念:人工智能不應僅僅是實驗室裡的、PPT裡的“概念上的AI”,更應是“產業AI”。

胡曉明表示,“產業AI”的提出,是基於阿里巴巴對人工智能的三個判斷:

“第一,必須要有場景驅動,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為這個社會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第二,在人工智能背後是否是有足夠的數據來驅動AI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否有足夠的計算能力支撐我們的算法、深度學習;只有三個場景同時具備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會有價值”。

阿里將“場景驅動”放在了首位,這正是阿里“產業AI”戰略的核心,也是阿里獨特的AI發展路徑,更是阿里能夠將AI實現落地的獨家秘笈。

和很多企業和機構的做法不同,阿里的AI旅程並不是從實驗室中的研究和討論開始,而是反其道行之,從基礎業務部門開始推動,讓AI從日常場景中“長出來”。

例如,手機淘寶中能夠讓用戶通過拍照的方式實現“以圖搜圖”的“拍立淘”功能,就是源於電商場景,之後通過解決一個個的技術問題,最終形成成熟的AI解決方案。

電商平臺為阿里提供了AI生長的優良土壤。大量消費者普遍的、或者個性化的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應用場景;海量數據為AI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阿里雲強大的計算能力則成為了AI實現的加速器。三要素齊備,阿里得以讓人工智能快速發揮出價值。

事實證明,阿里選擇的這條“自下而上”、“從場景中來”、“再到場景中去”的產業AI路徑方向正確,並行之有效,推動了AI技術在行業應用場景中的真正落地。

“雙11”當天,機器人客服“阿里小蜜”承擔了95%的客服諮詢;機器智能推薦系統生成了超過567億個專屬貨架;AI設計師“魯班”在雙11期間設計了4.1億張商品海報;而阿里華北數據中心運維機器人接替了運維人員30%的重複性工作。

不僅在零售領域,阿里“產業AI”佈局已經覆蓋城市、金融、司法、農業、教育、航空、工業、安全、環境、醫療十大垂直領域,並已相繼開花結果,目標以AI技術對垂直產業進行全局重塑。

亂花漸欲迷人眼,AI如何才能真正落地?

例如,在金融領域,阿里通過雲計算和智能算法,將南京銀行申請貸款過程中的人工視頻驗證減少54%;在工業領域,阿里雲ET工業大腦幫助天合光能將電池A品率提升7%;在智慧城市領域,阿里雲ET城市大腦在杭州接管了128個路口的紅綠燈,通過對視頻等數據的全量分析來優化道路運營速度和效率,在試點區域的道路上通行時間減少了15.3%。

在胡曉明看來,過去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引發經濟和社會變革,AI也不例外。未來AI要深入各行各業,去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環境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這樣才能引領真正的產業革命。

通過“產業AI”佈局,阿里正在這條“產業與AI深度結合”的路上漸行漸遠。

“ET大腦”讓行業共享AI紅利

一年前,阿里雲發佈了人工智能ET,全面整合了阿里巴巴的語音、圖像、人臉、自然語言理解等能力。在12月20日的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正式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業優化、輔助醫療、環境治理、航空調度等全局能力為一體的ET大腦,將ET從單點的技能升級為具備全局智能的ET大腦,全面佈局產業AI。

亂花漸欲迷人眼,AI如何才能真正落地?

ET大腦LOGO

據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介紹,ET大腦的核心能力是“量子拓撲”,其誕生主線要追溯到1905年愛因斯坦發佈的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從一個巨大的網絡上,怎麼樣從這些傳播的表象上找到它最核心的路徑?而這一點恰恰是ET大腦最核心的一個能力,也是與眾不同的能力。”

閔萬里表示,相較於其他AI產品,阿里雲ET大腦將AI技術、雲計算大數據能力與垂直領域行業知識相結合,基於類腦神經元網絡物理架構及模糊認知反演理論,實現從單點智能到多體智能的技術跨越,打造出具備多維感知、全局洞察、實時決策、持續進化等類腦認知能力的超級智能體。

ET大腦的發佈,意味著阿里雲的AI能力已經從單點技術進化到面向垂直行業的全局能力,在過去的一年中,ET大腦在城市、工業、醫療等領域獲得大量實踐,量變引發質變,進而能夠升級為各行業的“大腦”。閔萬里表示,ET大腦將被設定為一個開放的生態,讓創業公司、開發者和行業公司一起來分享技術的紅利。

除了ET大腦,阿里雲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還發布了ET航空大腦,用運籌優化、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方法分配停機位,預計每天調度1700架次航班,幫助乘客節省5000個小時,大大提高航班中轉效率,從而降低延誤率。

據閔萬里介紹,為機場提供停機位的智能調度只是ET航空大腦的功能之一,航空大腦還希望深入航空的其他場景。此前,阿里雲天池平臺曾聯合廈門航空、白雲機場啟動智慧航空AI大賽,向全球工程師發出邀請,用智能算法解決航空場景下的問題。未來,ET航空大腦將繼續為航班智能恢復、機場地勤人員調度、航空公司航線規劃等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打造智慧航空。

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還宣佈推出具備智能風控、千人千面、關係網絡、智能客服等能力的智能決策金融方案——ET金融大腦。

據阿里雲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徐敏介紹,ET金融大腦可輔助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實現對貸款、徵信、保險等業務的智能決策及風控監管,可大幅降低資損率,提高信用卡等預測準確率,促進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消費金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等普惠金融方面的探索。

如今,ET金融大腦已經在南京銀行、浙商銀行、廣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得到應用,在智能風控、“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務、開拓“新金融”商業模式中大顯身手。

推落地促生態,讓AI“普惠”大眾

從《終結者》、《黑客帝國》到《西部世界》,人類表達了對於人工智能的隱憂,未來,人工智能是否將代替人類?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智慧社會》的作者Alex Pentland曾經指出,其實我們要憂慮的並非是全球化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的幕後操縱者。

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工具。如今,業界更樂於將人工智能定位於“增強智能”,其目標不是為了代替人類,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故而,人工智能不應被封閉在實驗室之中,而是要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普惠大眾。

阿里所提倡的“產業AI”,正是一種將其AI能力開放,普惠大眾的做法。阿里AI能力相繼在城市、工業、汽車、零售、金融、家居、航空等領域落地,在破解行業難題的同時,也切實為普通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了改變,讓消費者切實能夠從AI中獲益。

阿里也正在通過開放合作,讓AI能力惠及更多的行業和消費者。

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和中國電信在安全領域展開合作,雙方將於明年共同推出定製化DDoS防護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普惠安全;新華書店攜手阿里雲,佈局智慧書店,在消費側與顧客建立緊密連接,打造全新的“悅讀生活”理念,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同時,阿里雲同隆平高科、中信雲宣佈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將ET大腦推進到農業領域,主要用於篩選育種、基建數據化、農事管理、基地選址及農作物生產預測。阿里雲與寶馬中國正式對外宣佈,雙方將基於物聯網,為寶馬車主提供從家到車的一站式無縫連接的遠程服務,實現查詢汽車實時狀態以及遠程控制車輛的智能生活。

除了將AI技術和行業深入結合,普惠大眾,阿里還在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生態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推動人工智能在中國的加速落地。

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聯合掌通家園、貝聊、智慧樹、小蟻科技、得圖等廠商發佈了“AI視覺守護聯盟”,希望將人工智能、視頻技術和工業、農業、教育等行業深度結合。

阿里雲深度融入了國家大數據戰略,包括深度參與兩個由政府發起的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阿里雲“天池”大數據平臺已經聚集了超過11萬名開發者;阿里亦已和307所中國大學開啟了普惠計劃,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進高校,培養人才。

綜上,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和落地,既需要“拓荒者”和“領頭羊”,也需要整個生態的繁榮和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及其所佈局的“產業AI”,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