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們爲什麼還要讀書?

忽忽然,人生跨入四十的門檻。這個年齡,事業上可能是成就斐然,意氣風發,也可能是低不成高不就,尷尬對上迷茫。同時,家庭也會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甚至不時再來一點中年危機,讓你四十更困惑。

人到中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人生到了這個年齡,大抵都是要經歷一些事情,需要開始很認真地思索自己的人生。年輕時候,我們可以張揚青春,恣意夢想,失敗了大不了重頭再來。但四十以後,人生經不起太多折騰,弄不好,一輩子就趴著了,所以需要更加審慎地面對未來。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幾度風雨的歷練,讓我們可以更加務實地謀劃未來。我們需要沉澱和思考,從而做出最恰當,最正確的判斷和決定。朋友們互相聊聊天,說說事,固然可能拓寬你的視野,提供一些意見,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酒桌一頓飯或者茶社一下午,而是讀書。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靜下來,沉下去,不受紛擾和左右,認真思考和決定自己的內心和別人的意見,從而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人到中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所以,如果說,年輕時候,讀書是為了學習知識,增加閱歷,明辨是非,增加談資。那麼,年齡大了,讀書就是為了沉澱靈魂,思考人生,檢視自我,養性修身。

我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去炫耀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本書。而是,很認真地去選擇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或補齊知識短板,或映照靈魂,或自我省思。

大抵現在讀書,總是不由自主去映射身邊的人和事:原來這樣的人,我身邊也有啊;原來這個事,這樣做才更好啊!這種反思,會讓你明白,自己可能識人不明,可能做事不妥,可以警醒自己改正和用到實踐中去,從而讓自己為人處世更加圓潤一些。

這時候,讀書已經不是盲目地汲取和相信,而是學會結合自己的經歷和三觀去判斷思考,開始批判著接受。或許你並不認同書中人物的行事為人,或許你不會接受書裡的觀點和論證。但這都不妨礙,你從中汲取一些對你有用的信息,甚至是一句觸動靈魂的話語。

人到中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這時候,讀書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吹噓,更多是心靈的一種寄託和慰藉,是尋找自我精神之道的一場修行。現在朋友們在一起,很少會因為一本書爭論半天,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誰也無法左右別人的觀點。懂了嗎?懂了!悟了嗎?悟了!僅此而已,懵逼的就繼續懵逼吧!

這時候,我們常常會把一些自己閱讀過的好書,甚至有趣的書店推薦給朋友,我們希望身邊的朋友能夠跟得上自己的靈魂,能夠志同道合,攜手同行,但我們又從不會強逼著朋友們接受你的思想。

這時候,讀書是放鬆心靈的一種手段,可以讓自己緊張的靈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慢下來,可以讓靈魂得到放鬆和休憩。一顆時刻緊繃的靈魂,會活得太累,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更需要勞逸結合。

人到中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古語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當你行萬里路後,再去讀萬卷書,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又有大不同。所以,當你開始行路的時候,你一定要先讀書,讀清楚,想明白之後再行動。而當你開始行路的時候,你必須要記住,不要悶頭走路,你還要時不時停下來,讀書思考,讓自己慢下來,想想再走。死讀書,會讀成傻子,只行路,可能會撞到南牆,只有知行合一,方能達到彼岸。

人到中年,很多書是看著忘著,等一本書看完,幾乎記不起來具體的內容,似曾相識,又似是而非,但又覺得收穫滿滿,感慨良多。所以,人到中年,讀書變成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一種沏一壺茶,捧一本書,安靜舒適的境界。甚至,不是為了一定要開卷有益,一定要有收穫,可能就是享受片刻的寧靜和忘我,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