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裡神祕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十八棟別墅群之所以聞名,在於那裡面居住著代表了武漢大學文化、學術和氣質的十八位教授。

在武漢大學珞珈山腰東南、東湖之北,錯落有致的分佈著十八棟老別墅,這些建築中西合璧,巧極自然的大手筆為入住者營造出一個靜謐從容、收放自如的私人空間。這就是武漢大學著名的“十八棟”。

英式別墅

這十八棟英式別墅,建於上世紀30 年代初,當時居住在此的都是大師碩儒。當時各個樓棟之間都有精緻的歐式小花園,幾條鋪滿落葉的石階小徑靜靜地通往山下。每一棟別墅都格局不凡,自成體系。

1938 年武漢抗戰期間,包括周恩來、郭沫若等國共軍政要員都曾在此居住。抗戰勝利後,武大又新建了3 棟洋樓,但這裡仍統稱“十八棟”。位於珞珈山南,東湖之北,一片紅瓦白磚的小洋樓巧借山勢而建,彼此青石相連,這裡曾是周恩來、郭沫若等人的故居,武大師生口中的“十八棟”。21日,武漢大學周恩來故居暨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揭幕儀式在十八棟27號樓前舉行,旨在充分利用學校歷史資源,追憶革命先賢的歷史足跡,增強廣大師生的愛校愛黨愛國情感,將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轉變為紅色文化育人的獨特優勢。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向與會嘉賓講述了周恩來與武漢大學的不解之緣。他說,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南京淪陷後,武漢成為全民族抗戰指揮中心,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團和長江局的主要領導,攜夫人於1938年來到武漢寓居,珞珈山十八棟27號。期間,周恩來不僅為武大學子做演講,不少青年學生在他的引導和感召下投筆從戎,奔赴革命前線;還為軍官訓練團授課,組織政治部第三廳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恩來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贈送的櫻花轉贈了50株給武漢大學。

走進這棟修繕一新的小洋樓,牆面上掛滿了各種珍貴的影像資料,向人們訴說著那段艱苦卓越歷史的一點一滴。首批參觀故居的是武漢大學的老教工,泛黃的紙頁勾起了他們的青春記憶。79歲的肖崇文老人是武漢大學工學院的退休教師,他頗有感觸地說,周恩來總理和藹可親的氣質和人民公僕精神在他們那代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故居中的照片和展品是對周總理光輝人生的再現,讓後人能向老一輩革命家表示深切緬懷。

作為武漢大學校園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珞珈山十八棟表達了十八棟居住者們的思想追求、學術精神和文化氣質。

故居的三樓舉辦了珞珈山“十八棟”老建築群專題展,向遊客展示十八棟的歷任主人。上世紀30、40年代,當時有資格入住“十八棟”都是震爍一時的學者,包括武漢大學三任校長王世傑、王星拱、周鯁生,“珞珈三女傑”蘇雪林、袁昌英、凌叔華等人。

珞珈山“十八棟”還有著“國共合作抗日小客廳”的美譽。周恩來曾在此會見了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國際友人,並與各界民主人士、國民黨高級將領等商談抗日大計。“十八棟”別墅群於1983年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初,武漢大學決定將珞珈山“十八棟”改建為武漢大學“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代表名分

很多人垂青這片人間樂土,據老人們回憶,當時教學區在老齋舍一帶,從珞珈山南麓到老齋舍,以正常步速計算,至少需30 分鐘,且一路翻山越嶺。為了讓住在18 棟的名教授們輕鬆上課,學校專門開通了定時往返的交通車。這在當時實屬豪華。據介紹,解放前,許多教授都向往能住進山前一區十八棟,不光是為舒適、氣派,更重要的是為了名分。

舊居歷史

周恩來舊居就在十八棟27 號,先前“一區27 號”的墨跡還清晰可辨。紅瓦青磚,地基開闊,庭前屋後被參天大樹環繞。別墅由兩個哥特式風格的拱形門棟分開,樓棟之間有一精緻花園。現居其中的兩戶教師人家,將花園伺候的十分滋潤,紅花綠草嬌豔逼人,松木盆景遒勁蒼翠,與這棟上世紀30 年代的老別墅相映成趣,古香古色。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跟著導航,我沿著山間窄窄的臺階上了珞珈山。在看到這棟掩映在樹林中的研究院後,我仍不能確定這是否就是人們常說的18棟老別墅之一。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當看到這棟寫著13號的樓時,基本可以肯定,這些建在珞珈山的半山腰上,樹林遮蔽,以窄窄的臺階相連的英式鄉間別墅,就是人們常說的18棟老別墅。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珞珈山上有盤山路,這裡也是校園中師生們鍛鍊身體的地方。這裡的環境,跟森林公園無異。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這是櫻花大道東側的人文科學館,也是我這次武漢大學校園閒遊,唯一拍的新樓。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從人文科學館向西走上櫻花大道時,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出租司機給我推薦這條路的含義。等往西走過不到200米,看到這一聯排舊式建築,加上牆上的標語,才理解了那位司機的好心。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武漢大學內獅子山南坡的這一聯排老建築,百度地圖上標註的名字有:天字齋,荒字齋,玄字齋,張字齋,宿字齋等,其實際統稱為老齋舍。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老齋舍是武漢大學最早的學生宿舍,也是校園早期建築群之一,於1930年3月開工建設,1931年9月竣工。有四棟宿舍組成,這四棟宿舍由三座羅馬券拱門連為一體。以花崗岩的灰色為主色調,入口處修建有多層階梯(百步梯)。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老齋舍三個券拱門兩側牆面上的標語,提醒著你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段難忘的歷史。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這塊碑刻清晰的寫著,這棟聯排古建築老齋舍始建於民國19年(1930)年。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暮色開始籠罩武漢大學,教室裡的燈火已經亮起,遠處的建築是宋卿體育館。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武漢大學籃球場前小池塘邊,春英詩社開張了。離開大學許久的人,又重新找回了大學校園特有的書香氣息。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在珞珈山上一共修了50棟院士別墅,沒有土地費用,僅花了1億。目前,15位全職院士和10名文科資深教授已經正式搬進去了,包括全職的鄧子新院士和朱玉賢院士。同時,剩下25棟院士別墅預留給未來10年新當選院士和新引進院士。武漢大學預計未來10年全職院士到達30-40名。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鄧子新院士別墅

● 黃陂曾氏宗聖祠:名門望族,如煙往事

武漢大學裡神秘的18棟別墅和有故事的老齋舍院士樓

紅色的祠堂雖氣勢猶在,但“就像一個被扒光了衣服的人”,很羞怯,很無奈。

在黃陂區蔡榨鎮的曾家大灣,有一座保存得相對完好的祠堂,這座祠堂非常特別,不論是外形,還是它背後隱藏著的歷史,都讓它在眾多的宗姓祠堂裡“鶴立雞群”。這就是“曾氏宗聖祠”。

曾氏宗聖祠所在的黃陂區蔡榨鎮,歷史上一直被稱作“黃陂東鄉”,這個地方住著八大姓氏,而曾氏一族被當地人稱為“望族”,這個稱呼一點也不誇張。

百年宗聖祠

宗聖祠並不難找,進入“桃元鄉”之後沒多久就看見一座紅色的大磚房,很是氣派,一座座灰色的三層樓中,這座祠堂顯得“鶴立雞群”。宗聖祠坐西朝東,取“紫氣東來”之義,東西長40 多米,南北寬14 米,總面積588 平方米。

宗聖祠依山而建,分為上、中、下三段,有“步步高昇”的含義在裡面。祠堂外牆全部用紅磚砌成,大門上方有一方石雕“桃園小學”,門前周圍的道路幾乎不見泥土,都是用青石板鋪就而成,因此一百多年過去了,祠堂仍顯得纖塵不染,古韻十足。

雖然現在祠堂已經成了荒宅,曾家後人閉上眼睛還能記起祠堂的內部構造:前廳大門一打開,兩側是廂房,給看祠人住的;天井裡面有兩棵很大的桂花樹,桂花一開,遠遠就聞得到香味;中殿是會議室,是宗族長者開會的地方;上殿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和聖人。“每逢正月十五,所有姓曾的都要來這裡上香,我們小孩子就是湊熱鬧,玩燈,放眼望去,哪兒都是黑的,燈籠一照,紅色的房子很好看。”

紅磚,唯宗聖祠可用

紅色的祠堂一般極為罕見,普通的宗祠只准用白石砌造,只有宗聖祠可以用紅色,在中國歷史上,曾子(曾參)憑藉其在儒家學說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儒家的重要建樹,得以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齊名,並稱為“四聖”。只有這四個姓的家族才能用紅磚造祠堂,因為皆出自聖人之脈。在這裡,這四個姓之間一般是不能通婚的,因為“都是一家人,都是親兄弟姐妹”,結親就有會“有亂綱常”。

● 青山紅房子:看上去很美

一代一代 的武鋼人 在紅房子 中長大

武鋼最早正式住宅區

從青山建設八路向南走過去,左手邊依次是武鋼十、九、八街坊(十街坊現已經拆遷)。這裡就是武鋼有名的紅房子,清一色的紅色三層樓、四合院式的格局、以及如鉛垂線般筆直的街道,讓人彷彿置身一個迷宮,轉來轉去都是一個樣。1956 年,這些“紅房子”建成,成為了武鋼最早的正式住宅區,也是當時武鋼最好的居住小區。從全國各地調來的工人和家屬陸陸續續搬了進去,為了讓從外地來的人們儘快安心下來,紅房子全部按照鞍山市的辦法以X 街坊X 門X 號來編排。

融入中國元素

武鋼生活區是由蘇聯專家提建議,中國工程師具體實施。工程師管立青按照蘇聯人提供的圖紙設計了現在的紅房子。設計中,他還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比如在樓房山牆頂端上有中國傳統裝飾風格的“懸魚”。由於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為了節約投資,房屋的內牆是用細竹片做筋,做成的“裝配式輕型混凝土隔牆”。和當時中國的很多房子一樣,紅房子也是按照團結戶的方式分配,兩個10 多平米的房間加上一個廁所和廚房為一個“團結戶”。

蘇式建築有弊端

很多武鋼第一代老工人一輩子都居住在紅房子裡。紅房子屬於蘇式建築,是按照蘇聯地區的環境來佈局的。四合院的設計也是以保暖、防風為目的。對於居住在武漢的人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大弊端。一到熱天,不透風的房間裡便很悶熱。用竹片筋做的內牆,也容易掉牆灰。對於紅房子的去留,八旬高齡的管立青老人心情複雜:不能很好地適應人們的居住,或許被取而代之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政府部門提出了《青山“紅房子”片歷史地段保護規劃》,據說有幾棟紅房子也將保留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