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出生寒微的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后,治国能力如何

蔡东藩在这首《朱元璋》诗中评价了朱元璋的一生。"神武天生自绝伦"的他身经百战,并建立了大明王朝。但他仍摆脱不了布衣天子固有的心理,因此"晚年偏好杀"。但究其所作所为,都是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总体来讲功大于过。尤其是他在明初实行了一系政治经济改革,对明朝二百多年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首先改地方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另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司法和军政,合称三司。下设府、县二级, 有的地方还设立州,长官为知府、知州和知县,最基层的是里甲。其次,他又策划取代丞相的权力。洪武十三年,因左丞相胡惟庸专权跋扈,朱元璋掀起"胡蓝之狱", 诛杀胡惟庸和蓝玉。

英雄不问出处,出生寒微的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后,治国能力如何

从此,废除中书省,并随之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同时,又设大都督府, 置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的军队,但他们无权调兵;两年后,又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置左右都御史,监察御史, 分掌十三道;此外,又设通政司,学收受内外臣民的奏章,直达皇帝;设大理寺掌审核刑狱,府部院寺分理庶政,行政、军事、监察分别独立。这样,整个机构互相制约,政、军、法三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军事上,朱元璋全面借鉴以前历朝历代在军队编制上的经验和教训,采用卫所制度进行军队编制,在卫以下设立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每卫人数5600 人。京城以外的各卫所由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军队分布在全国各个要塞。到洪武后期,全国总兵力达到180 万。

英雄不问出处,出生寒微的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后,治国能力如何

在吏治方面,朱元璋注意通过科举、贡举、荐举、考试等各种途径选拔人才, 从而使那些身处下层的贤良之士也能踏入仕途。朱元璋还明确奖惩制度,奖励循吏和清官,严惩贪污。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与浙江富豪勾结,盗占了国库中大量金银布帛和库粮,经反复追查后,自中央到地方官员数万人被处以死刑,这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贪污案。

朱元璋主张依法治国。早在1367 年就命令李善长开始制定新的法律, 到1397 年正式颁布《大明律》,后又颁布《大诰》以为补充。《大明律》共30 卷460 条, 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元璋"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在教育方面,明朝政府在中央设置国子监,地方设立府州县学。朱元璋命刘基制定了科举制三年一考的制度,称"大比"。考生先在省城参加乡试, 然后中第者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经皇帝亲试, 称为"殿试",分一、二、三甲排列名次。一甲三人, 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 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进士皆由朝廷任官,此举为统治者笼络了一大批有利于统治的人才。

英雄不问出处,出生寒微的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后,治国能力如何

在实行政治改革的同时,朱元璋制定了"各安其生"的经济政策,着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了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朱元璋规定凡是遗弃田地, 谁耕种则归谁所有,并且免征三年田赋。在奖励垦荒的同时,还大力兴修水利,对以前的渠道进行修复,修筑塘堰,疏通河道。为了保证军粮的供应, 实行了军士屯田制。每人授田50 亩,边远地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则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这样, 军屯收入的粮食足够军队自用。朱元璋曾得意地说: "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此外,朱元璋还非常关心经济作物的生产,提倡种植桑、麻、果木等。这些措施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推动了明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把广大的农民固定在田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正式编定赋役册,册上载明朝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和资产数目,鳏寡孤独者附于册尾, 不派赋役。租一年两征,分为夏税、秋税,皆以户为主。因为赋役册以黄纸为册面,故又称"黄册"。洪武二十年,又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编册,每区的土地经过丈量后绘成图册,册上载明各户田亩方圆、四周界主、田主姓名和土地肥瘠等。因图状似鱼鳞,故又称之为"鱼鳞图册"。

英雄不问出处,出生寒微的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后,治国能力如何

黄册以户口为主,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二者互相补充,把广大的农民固定在田地上,对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朱元璋在政治上极力提高皇权,亲自决定和推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大政方针,亲自设计、改造和驾驭庞大的国家机器,使之有效运转,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言前人所未言、做前人所未做。可以说,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也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