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衆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2018-08-19 來源: 大眾日報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當地為發展旅遊建起了一座古香古色十分壯觀的戲樓,一輩子都是在土戲臺唱戲的演員們終於找到了感覺,個個精神抖擻。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吹腔的行頭很複雜,演員全部裝扮完畢已是滿頭大汗了。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如今能出場演出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了。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吹腔戲劇團的演員都是普通農民,只有換上戲裝的那一刻他們才真正進入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為吹腔伴奏的琴師是吹腔戲劇團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經很少有人會這種伴奏了。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對於為數不多的會唱吹腔戲的農民來說,能像模像樣地表演一回的機會並不多,因此一招一式非常投入。

夏津馬堤吹腔登上《大眾日報》:魯北“戲曲活化石”吹腔戲

孩子們對吹腔戲的瞭解很少,即使有演出他們也只是看個熱鬧。

□記者 李勇 報道


2018年5月,在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剛剛建成的古戲臺上,一場經典馬堤吹腔古戲、經典曲目《秦英掛帥》正在精彩上演。出演這出戏的是馬堤吹腔劇團,演員都是清一色的農民。難得一見的演出吸引了不少觀眾,叫好聲不斷,但看得出,觀眾中真正瞭解這個戲種的人並不多。

吹腔戲在夏津縣緊靠運河的馬堤村流行已有近200年曆史,它的流傳是村民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傳承至今已歷經九代。據馬堤吹腔劇團現任團長,38歲的王玉坤介紹,吹腔戲,屬絃索聲腔系統劇種,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笙、嗩吶等吹奏樂器,故俗稱吹腔。其旋律優美,曲調委婉,曲牌板式固定,保持了自元、明、清以來俗曲小令的風格,被稱為“戲曲活化石”,頗具學術研究價值。吹腔戲的表演特點粗獷豪放,人物動作設計大膽誇張,生活氣息濃厚,化裝彩用油彩,有固定臉譜,各行當扮相明顯。角色行當分生、旦、淨、末、醜五大門類。馬堤吹腔曲牌繁多,曲調委婉,情感表達細膩,有“吹腔十八調,七十二唉嗨”之說。

馬堤吹腔劇團是一個由馬堤村村民自發組織的業餘劇團,最早成立於清朝年間,現有老少演職人員40多人,行當齊全,文武場配備得當。他們能演出的傳統吹腔劇目有《雙換魂》《雙龍關》《掛龍燈》《白雲洞》《投營》等30多個曲目。每年春節期間和農村禮俗活動他們都會扎臺演出,在當地很受歡迎。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馬堤吹腔劇團曾多次代表夏津縣參加省、市文藝匯演,並多次獲獎。2009年,馬堤吹腔成功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劇團新創作了《巧訓兒》《父子爭印》《王思鄉還鄉》等反映當今農村變革的現代吹腔劇目,古老的吹腔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

馬堤村業餘吹腔劇團是眼下唯一倖存下來的劇團,在當地,儘管喜歡聽喜歡看喜歡唱的人不少,但吹腔戲依然面臨著傳承的問題,現在劇團裡年紀大的演員有的都七八十歲,而真正能沉下心來學習的年輕人卻極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