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小吃,下面四個沒聽過啊

栗子面窩頭

傳說清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慈禧西逃途中在京郊西北的貫市村打尖。慈禧飢餓難耐,有個人將家中剩下的窩頭呈上。慈禧吃下去,口感頗佳,印象深刻。鑾駕回京之後,慈禧吃膩了山珍海味,便想起逃難時所食的小窩頭。

御膳房接到懿旨自然不敢怠慢,可思來想去,沒有照百姓平常吃的玉米麵窩頭去做。御膳房的廚師用料十分精細,選用最好的新玉米麵,過細籮篩,然後摻上好黃豆

北京的小吃,下面四個沒聽過啊

栗子面窩頭

面;這還不算,又選擇色如玉米,價格昂貴的栗子,磨成麵粉,與玉米麵、黃豆麵摻和一起,上鍋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這種窩頭個頭精緻小巧,據說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窩頭。

慈禧品嚐之後,認定這就是當年她吃過的窩窩頭,以後便成為慈禧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有人問為什麼不用純栗子面蒸窩頭呢?原因很簡單,栗子面蒸不成窩頭形兒,所以還要摻進玉米麵。

這種栗子面窩頭以後成為一種時尚點心,民國時流入民間,成為"宮廷小吃"。

炒 肝

這道小吃與慈禧對飲食的倡導相關。相傳在清朝同

北京的小吃,下面四個沒聽過啊

炒肝

治年間,前門外的鮮魚口內有一家名為"會仙居"的小酒店。酒店的主人名叫劉永奎,北京人,專門經營黃酒和下酒的小菜。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雜碎。小店一開始屬於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後,會仙居則由劉家的後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

據說,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過的白水雜碎,還想嚐嚐這一口。品嚐之後,這位宮廷美食家點評道:味道不錯,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會更好。太后的話那就是懿旨啊,"會仙居"的廚師忙活開了,他們在下料時,將雜碎中的心、肺統統拋掉不用,只用豬腸和豬肝,然後用蒜末壓去腥味,調味勾芡,這樣一來就由白水雜碎變成了至今的炒肝。還別說,慈禧的話真有些道理。這種炒肝一面世,大受歡迎,流傳至今。

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芸豆卷和豌豆黃

在京城經營"糙豌豆黃兒"的人大多是京東平谷、香河

北京的小吃,下面四個沒聽過啊

芸豆卷和豌豆黃

以及京南採育等地人,因這些地方盛產豌豆。糙豌豆黃兒製作簡單,一般是將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待其冷卻成坨後,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配上小片金糕點綴,然後罩上溼藍布,放在獨輪車上沿街叫賣。

芸豆卷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本是京城民間很平常的小吃。卻說在清光緒年間,一個酷暑天,慈禧太后在靜心齋納涼歇息,隱隱聽到紅牆之外敲著銅鑼的叫賣聲,便問下人是幹什麼的?下人跑出去察看一番,回稟道:"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這一來勾起了慈禧的"饞蟲",便將小販召進了宮中。慈禧品嚐了小販的芸豆卷、豌豆黃頗為滿意。這一來,芸豆卷、豌豆黃一步登天,成為清宮的御膳小吃。

清宮內的芸豆卷和豌豆黃兒與民間的還是略有不同。一般說宮內的是"細豌豆黃兒"乃是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製法精巧,選料上乘,先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具有質地細膩純淨,入口即化,色味俱佳特點。民國以後,北海公園漪瀾堂飯莊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芸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