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中的「調砂」原來是這樣你知道嗎?

調砂,就是煉製泥料時,在一種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數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粒,並使二者充分且均勻結合。一句話,將不同或相同目數的同類或異類泥料混合。

調砂的實質是改變泥的質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強泥料的可塑性,增強壺的透氣性,不只是裝飾手法,是工藝的需要。

紫砂泥中的“調砂”原來是這樣你知道嗎?

俗話說,“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說紫砂泥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試想一下,倘若一個人沒有了骨身子將會是怎麼樣的?我覺得泥裡調砂就比如炒個小蔥拌蛋,你要在蛋裡少許加些水調勻,這樣炒出來的蛋才更爽口厚味。泥中調砂,不是以次充好,更不是偷工減料。

調砂的效果,調砂後,石英含量高,氣孔結構好,增強用養效果;天然礦呈色單調,僅三種,但調砂的泥可增加泥料花色,而不改變紫砂泥特性;“亂砂調配”後,因配料燒成收縮率不盡相同,成品會產生特殊肌理,悅目而賞心。

紫砂泥中的“調砂”原來是這樣你知道嗎?

調砂不只是裝飾手法,是紫砂藝術工藝的需要!鋪砂、嵌砂等才是裝飾手法的一種表現!調砂也是市場需要,一開始那些人喜歡純紫砂,不能有石英,不能有云母,更不能有鐵質,甚至用磁鐵來吸,後來又復古,興什麼調砂。全是消費者的喜好,決定了製作者的方向。不調砂就燒不出來的壺,絕對不是好泥。市場上的假壺,往往是仿造這種調砂的效果,由此可見一斑,而真正的老壺,調砂確實少見,有的看似調砂實際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較高加之純手工煉泥方式造成的。

紫砂泥中的“調砂”原來是這樣你知道嗎?

古法制泥表面會有梨皮狀的顆粒隱現的狀態,是和泥料目數和含砂量相關的,古人不曾調砂,用選料更為恰當.經燒製表現為粗而不糙,看著粗曠,而手感潤滑,和看到的好像不一樣。而現在的調熟砂是對以前質感的模仿,由於現在泥料含砂量低,目數細,通過調熟砂達到表面梨皮的效果,只是知足視覺上的需要,上手一摸所見即所得。

紫砂泥中的“調砂”原來是這樣你知道嗎?

古來的所謂“調砂”,皆為工藝所致!現如今的調砂,是為工藝所控!手工煉製與機械煉製,有本質的區別!機械的參與成就了紫砂批量發展,減少了勞動強度,進步了勞產率,但從另一個方式,也破壞了紫砂的天然質感狀態,“刻意的調砂”逐漸作為一種工藝孕育而普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