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一种奇特植物,“果实”竟然是蚜虫的巢穴——五倍子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植物叫做“五倍子”,不知道在农村的小伙伴们有没有见过这种植物呢?

大山里的一种奇特植物,“果实”竟然是蚜虫的巢穴——五倍子

五倍子是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有的地方直接称之为盐肤木,另外,它的别称还有五倍柴,山梧桐,乌桃叶、乌盐泡、乌烟桃,乌酸桃、红叶桃、盐树根,土椿树、酸酱头,红盐果、倍子柴,角倍,肤杨树,盐肤子,盐酸白等。各省均有自己的称呼。

大山里的一种奇特植物,“果实”竟然是蚜虫的巢穴——五倍子

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一般,生于海拔170-2700米的向阳山坡、沟谷、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在世界范围内,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朝鲜。中国的五倍子产量最多、质量最好,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五倍子”。从清代开始,已成为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在我国,五倍子产地分布在近 20 个省区,主要产地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云南,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峨眉山、大娄山、大凉山等山区和丘陵地带。

大山里的一种奇特植物,“果实”竟然是蚜虫的巢穴——五倍子

很多人都以为五倍子是盐肤木属植物的果实,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看似植物所结的果实其是动物“结”的。五倍子其实是倍蚜科昆虫角倍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它是寄生在盐肤木嫩枝头上的昆虫——角倍蚜虫或倍蛋白蚜虫的无翅单性雌虫为了“生儿育女”营造的“窠”。。这类雌虫在这密封的窠内,一面吸取嫩枝叶中的汁水养活自己,一面在里面“生儿育女”。随着幼虫从少到多,从幼虫长到成虫,这个窠不断长大,待到幼虫都长成有翅的成虫以后,便能破窠而出。我国倍蚜虫有十多个种,分别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属的盐肤木、滨盐肤木、红鼓杨、青鼓杨的树叶上,蚜虫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产生虫瘿,这些虫瘿统称为五倍子。

大山里的一种奇特植物,“果实”竟然是蚜虫的巢穴——五倍子

古代科学尚不发达,古人一直误认为五倍子是树上结的果实,直到明代李时珍才有了合乎科学的认识。《本草纲目拾遗》说中: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佑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肤木,即盐肤子木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蛅嘶之作雀瓮,蜡虫之作蜡子也。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而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现代研究表明,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寄生的这种盐肤木类树木,古称倍树。主要有5种倍树,所以生长在倍木上的虫瘿便称为五倍子。 五倍子在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大山里的一种奇特植物,“果实”竟然是蚜虫的巢穴——五倍子

小时候,经常会跑到山里采摘五倍子拿去卖钱,但总以为它是果实,还经常拿来玩,要是那时候知道里面全是蚜虫,估计摘它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开心了,哈哈,有没有小伙伴小时候采过五倍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