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本紀年》: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竹本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我們平常瞭解到的歷史大多是從正史中得到的,比如堯舜禪讓,烽火戲諸侯。今天為大家為介紹下《竹書紀年》,看看與我們平常瞭解不一樣的歷史。《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於西晉咸寧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pi zhun,“不”通“丕”)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亦稱《汲冢紀年》《古文紀年》(秦以前文字),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而且,《竹書紀年》與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類。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說:“《竹書紀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問題上有其特殊意義,正在於它是現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學的系統。”

《竹本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竹書紀年》共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為止。

《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但它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與傳統的正史記載不同。如五帝紀,關於舜的記載,就跟史記等正史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為不同。引述如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而在夏紀所載,與《史記》只是記載“太康失國”不同,還記錄了羿的事情。讓羿代太康,成為夏王朝統治者的這些舊事得以重見天日。

《竹本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殷紀則顛覆了《史記》記載的歷史第一位賢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壓,這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相。但是由於現代對不同地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譯,發現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徵,地位尊崇,並且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並且整個商代伊尹的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與權力,因此這部分存疑。

周紀最與《史記》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記載。按照史記等正史所載,共和行政就是周厲王被國人趕走之後,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而這裡周紀則說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國的伯,名和者,攝行君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