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趣——农村的土灶

说起农村的土灶,现在很多00后可能会一脸茫然,诚然,就算如今回到乡下,也很少可以在当地的农家看到这个“小建筑”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它已经慢慢退出了国人用它来做饭的舞台,而更多地只是出现在当下80,90后农村子弟的脑海里。

拾趣——农村的土灶

土灶,也称地锅,柴锅,许多地方对此称呼不一,但构造都大同小异。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圆形,顶端撑着一口大铁锅,里面是灶膛心,侧面留一扇灶门,再外砌一个高高的烟囱,因为早些时候都是用土堆砌而成,所以称为“土灶”,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用质地稍好许多的砖块,当地有钱人家还会在灶台外侧贴上带有图案花纹的瓷砖,看起来美感十足。土灶看起来结构很简单,这当中却包含了许许多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拾趣——农村的土灶

土灶做出来的饭,口感细腻,蕴含着淡淡的稻米的清香,因为用来煮饭的柴料一般都是水稻的秸秆,而贴着铁锅的一面,会煮成更加可口清脆的锅巴。那一份咬起来咯嘣脆的微微的醇香感,至今回味起来仍令人垂涎三尺。有时候大人们也会在煮饭闲暇利用余热在铁锅里炕上面饼,而我们小孩最喜欢的肯定就是灶膛心里放上几个刚从地上收获起来的山芋,在稻秸留下的灰烬里热上几个钟头,再满心期待地掏出来,隔着枯皱的皮都能闻到那山芋散发出来的香,这种感觉万万是现在花钱在路边的摊贩里买到的山芋所不能比拟的。童年最欢快的时光就是在大雪纷纷的冬夜,我们兄弟几个围坐在灶台旁,一边烤着灶台所散发出来的热气,一边听着奶奶说着她小时候的趣事。此时土灶所扮演的并不仅仅只是平民家庭里用来煮饭的工具,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融入了这个集体。那种昏暗的日光灯下,一双双小手掌抚在发热的灶面四周,外婆起身缠着围裙,抄着锅铲在烧着菜,窗外鹅毛般的雪花印在玻璃窗上熠熠生辉,衬着外婆爬满皱纹的脸,显得格外和蔼慈祥。小年,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是乡下小孩们除春节外最盼望的一个节日,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灶王的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也有的人家直接将神像贴在墙上。虽然都是传说,但代表了普通家庭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我们小孩这一天最期待地莫过于“送灶粑粑”了,大人们一早就把会材料准备妥当,和好面粉,拌好粑芯,调好作料,然后做成包子状放在铁锅里去蒸,我们小孩则会一个个伏在灶台的周旁,伸着脑袋,隔三差五地就追问,“奶奶,可以吃了嘛?”。待到奶奶许可后,就迫不及待地直接伸手去拿锅里的粑粑,一口咬了下去,虽然烫了舌头,但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朝着奶奶晃着大拇指,“奶奶,你做的真香!”

拾趣——农村的土灶

而如今再回到老家,已很难再去找到印象中的土灶了,老宅子门上的锁也锈迹斑斑,院子里杂草从深,透着破旧不堪的窗户,我瞥了一眼厨房,仿佛看到了那幅萦绕脑海许久,外婆站在灶台旁做菜的画面。

拾趣——农村的土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