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大暑

我們的節日——大暑

簡介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2個節氣,每年7月22-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2018年大暑時間為7月23日(農曆六月十一日)星期一。

大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我們的節日——大暑

一候,腐草為。螢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我們的節日——大暑

二候,土潤溽暑。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

我們的節日——大暑

三候,大雨時行。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氣候特徵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後也是爐火最旺。當然每年最熱的地方也不盡相同。

我們的節日——大暑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人們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習俗

我們的節日——大暑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曆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燒伏香

燒伏香是說大暑這天要去廟裡祈禱風調雨順,求雨消暑。

我們的節日——大暑

鬥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我們的節日——大暑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農諺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大暑不暑,五穀不起。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人在屋裡熱得躁,稻在田裡哈哈笑。

不熱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六月連陰吃飽飯。

伏裡多雨,囤裡多米。

伏天雨豐,糧豐棉豐。

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

【文字由富平縣地方誌辦公室整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