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在德国空军装备的各种飞机中,Ju 52 型是在一线作战行动中最舍生忘死,损失率最高的机型了。作为德国空军的主力运输机,Ju 52 扔过炸弹,投过伞兵,运过弹药给养,抢救过伤员,几乎每次都折损甚多,但当前线再度召唤,仍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它的坚固耐用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特别是对那些身陷重围的部队来说,这种三发飞机就是生存的希望。德军士兵亲切地称它为“善良的容克大婶”,而盟军士兵称之为“钢铁安妮”。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容克公司就以制造客机、运输机而驰名,Ju 52 是该公司在1926 年开始设计的一款单发货运飞机,1930年10 月13 日首飞,能够搭乘15 ~ 17 名乘客,称为Ju 52/1m, 由于销售业绩不佳,公司首席设计师岑德尔在1931 年将其改进为三发客机,称为Ju 52/3m,于1932 年4 月首飞成功。新的Ju 52 外形怪异,线条粗犷,采用三发下单翼常规气动布局,全金属结构,梯形悬臂式下单翼,在主翼和水平尾翼上均装有全幅式襟翼,机身横断面呈矩形,机身侧面及机翼翼面为容克公司传统的波纹铝板蒙皮,固定式起落架,机尾设有小型滑撬,无尾轮,在机首和两侧机翼上安装三台引擎,从开拓海外市场考虑,能够安装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因此深受各国航空公司的青睐。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Ju52 三视线图

Ju 52/3m 马力大,安全性好,一经推出立即成为容克公司的拳头产品,远销海外,成为二战之前最优秀的民用客机之一,而汉莎航空更是采购了至少230 架Ju 52 作为标准客机,开通了前往世界各地的航线,其中包括需要飞越阿尔卑斯山的慕尼黑—罗马—米兰航线,Ju 52 是同时代客机中唯一能飞这一航线的飞机。希特勒在竞选时曾乘坐Ju 52 在德国各地进行演讲,纳粹当权后Ju 52 也成为政府要员专机。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作为希特勒专机的Ju 52/3m 型D-2600号客机在1934年纳粹党代表大会期间飞越纽伦堡上空。

与战前研制的很多德国飞机一样,Ju 52 也被考虑用于军事用途,在1934 年衍生出第一个军用型号Ju 52/3mg3e 型,被德国空军兼用为轰炸机和运输机,安装三台BMW132A 型525 马力星形空冷发动机,中部客舱被改为能容纳6 枚100 千克炸弹的弹舱或搭乘18 名士兵的载员舱,在机背设一个机枪枪座,在机腹另有一个可伸缩的机枪塔,各装一挺MG15 型7.92 毫米机枪。容克公司在1934 年至1935 年间向德国空军交付了450 架Ju52/3mg3e 型,最先装备该型飞机的部队是第152“兴登堡”轰炸机联队。1936 年7 月,Ju 52 参与了首次军事行动,20 架Ju 52 将上万名佛朗哥部队从北非空运到西班牙,之后作为秃鹰军团初期的主力轰炸机投入到内战战场,但是由于速度慢、自卫火力弱,战斗损失很大,被证明并不适合担任轰炸任务,逐渐被Do 17、He 111 等机型取代,而在德国国内,停止生产Ju 52 轰炸型,之后仅作为运输机继续制造,并在1938 年德奥合并及吞并苏台德区时用于空运部队。同时新的改型也出现了,Ju 52/3mg4e 用尾轮取代了尾撬。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正在投放伞兵的Ju 52型三机编队,在战争初期德军的历次空降行动中Ju 52型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1939 年9 月战争爆发时,德国空军装备的552架运输机中有547 架是Ju 52 型,在波兰战役中损失了59 架,但飞行2460 架次,运送了19700 名士兵和1600 吨物资。到1940 年春西线战役前夕,Ju52 的装备数量已经增加到573 架,装备一个联队和七个独立大队,平均每个大队52 架,还有少量安装双浮舟的水上型,新的Ju 52/3mg5e 型能够选装机轮、浮舟和滑撬等多种起落装置,并换装830 马力BMW132T 型引擎。在4 月的丹麦、挪威战役中,Ju 52 运载伞兵对重要港口和机场发起突袭,并向前线运送增援部队和给养,总计空运了29000 人、2300 吨物资和26 万加仑航空燃料,损失153 架。在1940 年5 月对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进攻中,Ju 52 机群实施了大规模空降行动,将大批伞兵空投在比利时和荷兰的要塞、桥梁附近,损失167 架。在1940 年中,新的g6e、g7e 型也先后投产,更新了无线电设备,取消了机腹机枪塔,在机身两侧各增加一挺MG15 型机枪。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加装浮舟的Ju 52/3m 水上型,用于沿海地区的运输、搜救行动。

德军运输机部队在1941 年4 月重新投入行动,在巴尔干战役中对科林斯地峡进行了空降突袭,而5 月间的克里特岛战役对于Ju 52 来说则是一场灾难,参战的520 架飞机中有174 架被防空炮火击落或损毁,运输机部队和伞兵部队均元气大伤,以至德军此后再未进行大规模空降行动。战争初期的几次大型战役令Ju 52 损失惨重,到1941 年6 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国空军仅有238 架Ju 52部署在东线,但是苏联糟糕的路况使许多前线部队更多地依赖空运获得补给,对Ju 52 的需求急剧增加。在1941 年至1943 年间,Ju 52 的年产量由500架增加到887 架,同时更多的改进型号也被开发出来,它们或安装了新型引擎,加强起落架强度,或升级了自卫武备,比如将机背枪座的MG15 型更换为MG131型13 毫米机枪,在驾驶舱上方增加一个半球形炮塔,安装一挺MG15 型机枪。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在1941年5月的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中,德军伞兵和运输机部队都蒙受惨重损失,图为在岛上损毁的Ju 52型运输机。

东线战场上对德军空运能力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是1942 年初的迭米扬斯克战役。为解救被围的10 万德军部队,大量Ju 52 投入空运补给行动,在三个月中运送了24000 吨物资和15000 名增援部队,后送伤员20000 名,直至解围成功,为此付出262 架飞机被击落的代价。但是,这次行动的成功使德军过高地估计了运输机部队的能力,当同年底德国第6 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时,德军仍想故技重施,但最终无法挽救其覆灭的命运,为此损失了315 架Ju 52,整个东线当时只剩180 架Ju 52 可用。此外,Ju 52 还在1943 年初向北非战场紧急空运物资和增援部队,在缺少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飞越地中海非常危险,到1943 年5 月非洲军全军覆灭,一共损失了432 架运输机。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德军运输机部队的实力始终没有恢复,在日益严重的损失下空运能力不断萎缩。尽管Ju 52 总产量达4835 架,但到1945 年战争结束时仅剩50 架,损失率之高可见一般。容克公司在战争期间还发展了Ju 52 的后继型号Ju 252 和Ju 325,前者安装三台1340 马力Jumo211F 型引擎,载员21 人,制造了15 架;后者安装三台1000 马力BMWBramo323R 型引擎,配备一门20 毫米机炮和2 挺13 毫米机枪,产量仅为33 架。Ju 52 的故事一直延续到战后,继续从事民用航空,法国和西班牙分别仿制了400 架和170 架,而在瑞士空军中服役的Ju 52 甚至使用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本文摘自《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善良的容克大婶”,二战德国 容克Ju 52 型运输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