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關羽爲何被後世稱爲「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在上一篇中小編闡述了關羽人格魅力,他不僅集忠於君,善與友,正義,武力,智慧,勇氣,毅力,大志於一身,而且集驕傲,狂妄,輕敵,自大於一體。今天我們再從關羽的軍事指揮方面分析一下,他為何被稱為“武聖”。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提及關羽的軍事能力,就要說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的史實了。說到演義,羅老先生早已把三分假七分真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今我們很難辨別。今天我們只說《三國志》上記載的:

其一:統軍治理能力。

《三國志》原文: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治理州縣可不止是單單的統軍,亦包含很多需要處理的政務。當時劉備手下的文官有孫乾,簡雍,糜竺等,但他單單派關羽來行太守事,不僅因是嫡系,更多乃是能力。正因有了此次短暫的太守經驗,才會有日後鎮守荊州六年之久的關軍候。鎮守荊州六年的歲月中,關羽民安思治,軍民同安,軍資充餘,戰力強悍。再之其對軍民恩待有加,為以後呼應隆中對做足了軍事人員儲備。關羽殞命後,荊州軍民立嗣拜祭足以看出其民心所得,而這無足夠統軍治理力,絕無可能做到。

另一方面,自張飛痛失徐州後,劉玄德不分兵則以,一有分兵,必是關羽自領一軍,自帶張飛領一軍。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其二:臨陣對敵能力

提及對敵那就不得不提白馬斬顏良和水淹七軍了。先說白馬之戰,《三國志》原文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短短一句,但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什麼,是萬馬軍中去敵酋之首如探囊取物。此句乃是古代表現將軍勇力的一種說辭,卻真真切切的發生在關羽身上,這也是為何曹營諸將都佩服關羽的原因。當時顏良被諸軍護在當中,其中大多乃是親兵,關羽能斬其首且全身而退,試問漫漫歷史長河當中哪個人可以做到(如果有知道的可留言給小編,也讓我敬佩一下其神勇)臨戰斬將,足見其神勇。三國前稱勇者當首推項羽,三國後凡稱勇者皆以關張自居(篇幅有限,可以查史籍不一一列舉)。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再說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三國志》原文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說起水淹七軍很多人說是天災,是運氣,與關羽並無任何關係。小編在前篇中已經講過,不再做冗長重敘(有想了解的小夥伴可以去讀前邊的文章),但這裡要講一下威震華夏所帶來的影響。第一,于禁乃魏國五子良將之一,龐德為將軍,一被擒一被斬,乃驚世之舉。第二,曹操欲遷都,以避關羽鋒芒。第三,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許昌、宛城、樊城騷動叛亂。關羽以一旅偏師卻取得了威震華夏的成就,這樣的戰績,亙古未有。這一戰亦足以讓他傲視群雄,成為後世敬仰的“武聖”。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當然眾所周知,關羽最後於荊州兵敗身亡。小編想客觀的同大家分析下當時關羽的處境:他所面對的幾乎是魏吳兩國的全明星陣容。曹仁滿寵所守樊城兵士不算,魏國先後派于禁,龐德所督本部兵馬一萬餘,再加之新募青徐精壯之兵兩萬,共計三萬餘人。再加徐晃所督兵馬萬餘,後曹操親率大軍駐紮洛陽之南陽陵坡,張遼率合肥兵馬日夜兼程趕往襄樊。與此同時,吳國更是傾巢而出,都督陸遜用計,呂蒙白衣渡江,甘寧,周泰,潘璋,丁奉,徐盛全員出動,孫權更是領軍至江陵。面對三國中魏吳兩國全明星陣容,恐怕張良呂望復生,孫吳再世也無計可施。

三國名將關羽為何被後世稱為“武聖”, 他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縱觀關羽一生,忠義無雙,超然絕倫,無愧於武聖的稱號。但人無完人,最後的敗亡又與他驕傲、狂妄、輕敵、自大的性格缺陷密不可分。正所謂:“忠義亙古第一人,功敗垂成事難全。青史標名世人敬,浩氣長存任人評”。

關羽雖已亡故近兩千年,但其事蹟與忠義之精神一直被後人推崇。現實社會,爾虞我詐,朝秦暮楚全無信義可言。小編謹以此文敬給關將軍,亦是一家之言。希望有更多的小夥伴喜歡關羽,學習他那股傲氣凜然,忠信為本的品格。

文不加點一孔章,歷史長河論短長,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討點贊,我是雲羽軒,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