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一路向南出寺口子水庫,便是須彌!

須彌山谷口,是歷史上有名的石門關,向西便是石門大峽谷,即今海原縣境內的“李俊河谷”,它橫跨海原縣境南部。在這條大峽谷內分佈著10餘座大小石窟,其中有著名的須彌山石窟、金佛溝石窟、元龍山石窟、鳳嶺龍山石窟、天都山石窟和玉泉山石窟等,堪稱“石窟走廊”。

海原一路向南出寺口子水庫,便是須彌!

進入大漠,出入西域,都要經三關,過海原,石門關就是第一道關。關口有石窟一處,是中國十大名窟之一。出海原城向南,越過南華山,至紅羊鄉,然後沿河道東行,過楊明、李俊,出寺口子水庫,就是須彌山。


仰望須彌山,即可見一尊雄偉的大佛雕像。這座大佛幾乎就是一座山雕成的,高達20.6米,極為引人注目。它高坐於唐大中三年(849年)開鑿的一個馬蹄形石窟內,身披袈裟,頭留螺髻,臉如滿月,雙耳垂肩,神情莊重,十分壯觀。這座大佛比雲岡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還高,是全國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觀察,只見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層樓高,耳朵有兩人高,眼窩直徑1米多,佛雖大,但雕刻卻十分精緻。專家說,這完全是用一塊完整的罕見巨石雕琢出來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雄偉氣魄。唐代統治者提倡佛教,武則天曾下令全國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學者推測,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則天掀起的崇佛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腳下,眼前似有云霧繚繞,耳旁隱聽山泉叮咚,山石霧凇組成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獨特的山水畫卷。

海原一路向南出寺口子水庫,便是須彌!

在大佛下方右側一處洞窟中有一尊立佛,洞口鑲著一塊石碑:石門關


石門水自古就是勾連南北通往西域之要道,又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王朝拱衛京畿、統一西北、通好西域,解除柔然、高車、吐谷渾、突厥貴族侵襲騷擾的用武之地,歷史上都設有重兵牧馬屯守。唐王朝為了徹底解除東突厥的威脅,在原州曾增設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硤六關,以扼守隴右道,石門關是六關中最重要的一關。據史書記載,關設在石門口(即今須彌山口),水和關都因石門(峽口)而得名。關址已不存,特立碑以抒懷古之幽情。


站在石碑前,向下看就是峽谷,谷底依稀斷續的一條小河想必即是石門水。這就是絲綢之路,也曾是森嚴的邊關。很久以前,僧侶們由此把佛教帶進中國,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王朝開始在這座山上開鑿石窟,這是一個延續了幾十代人的巨大工程,直到明代,直到人們漸漸散去,直到被忘記。在它的極盛期,須彌山是個殺氣騰騰而又祥雲縹緲的地方,石窟工程的一個隱秘動機可能就是使那些蠻勇強悍的遊牧武士們變得柔順。


須彌山石窟最早開鑿的年代已無從查考。從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風格判斷,大約開鑿於北朝中晚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專家介紹,北朝至唐、宋,歷代都在這裡進行大規模的鑿窟造像活動,先後開鑿石窟130多處,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地分佈在7座崖面上,迂迴曲折,綿延近2公里,場面甚是壯觀。
在須彌山現存的石窟中,題刻和墨跡雖然數量不算太多,但卻是唐“大中三年呂中萬”、宋“紹聖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復隴幹姚雄記”、“崇寧癸未”、西夏“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個時期的題記和碑刻。這些碑刻、題記,不僅能使我們對石窟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還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傳播,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國內絕大多數石窟都開在一面崖面上,而須彌山石窟卻開鑿在為洪溝間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數峰並舉、山形變幻、曲徑通幽、對景叢生的奇特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