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疏草 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關於《資本論》英譯本的出版,不需要作任何解釋了。但是鑑於本書闡述的理論幾年前就已經為英美兩國的定期刊物和現代著作經常提到,被攻擊或辯護,被解釋或歪曲【按,這說明,資本論終於成功地引起資產階級學者的關注了,他們不可能不關注了。因為無產階級已經開始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比如國際勞動節,本質是全世界無產者的節日其最終確定就是由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1889年7月在法國巴黎確定的。那是紀念1886年,就是本篇序言撰寫的這年發生在美國的著名的“乾草場大屠殺”——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發生大規模遊行示威,後來演變成乾草市場暴亂。芝加哥的二十一萬六千餘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佈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而我們現在的說法是“五一小長假”!對你重視,絕不是你是科學的,而是你是有力量的。】,倒是需要說明一下為什麼這個英譯本延遲到今天才出版【按,這是本文的內容,也是下面要解釋的。】。

作者於1883年逝世後不久,我們就明顯地感到這部著作確實需要一個英文版本【按,我想是美國的原因。美國當時發展勢頭正盛,超過英國只是時間問題。美國當時的鐵路建設對當時美國和英國的經濟運行情況具有極大影響。

從1879年到1883年,美國共建成鐵路近5.3萬公里,約佔同期世界鐵路建築量的50%,重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則增加了一倍,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開始與英國並駕齊驅。但是,美國鋼鐵工業仍不能滿足鐵路建設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進口英國鋼鐵,甚至開始進口一部分德國鋼鐵。於是,美國再次成為世界經濟走向繁榮的龍頭。

1882年,美國鐵路建設退潮,引發世界經濟史上的第十三次經濟危機。這期間美國建造了兩倍於實際需要的鐵路。平行鐵路惡性競爭,競相削減運費,使鐵路經營入不敷出,銀行及投資者紛紛拋售鐵路股票和債券。1883年倫敦市場上美國的鐵路股票價格跌至面值以下。”(世界經濟危機簡史(1788-2000年) (上)_搜狐財經_搜狐網

http://www.sohu.com/a/116002702_465518)

可見在這種情況下,不重視美國,不重視美國的工人階級是不行的。】,當時

賽米爾·穆爾先生(馬克思和本文作者多年的朋友,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更熟悉這部著作)同意擔任馬克思的遺著處理人迫切希望出版的英譯本的翻譯工作。我們商定,由我對照原文校訂譯稿,並且在我認為適當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但是後來,我們看到,穆爾先生本身的業務使他不能如我們大家所期待的那樣很快完成翻譯工作【按,穆爾耽誤了時間。】,於是我們欣然接受了艾威林博士的建議,由他擔任一部分翻譯工作。同時,馬克思的小女兒艾威林夫人建議,由她核對引文,把引自英國作者和藍皮書並由馬克思譯成德文的許多文句恢復成原文。除了少數無法避免的例外,她全部完成了這項工作【按,馬克思的女兒和女婿。】。

本書下述各部分是艾威林博士翻譯的:1.第十章(工作日)和第十一章(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2.第六篇(工資,包括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3.第二十四章第四節(決定積累量的情況)至本書結尾,包括第二十四章最後一部分,第二十五章和第八篇全部(第二十六章至第三十三章);4.作者的兩篇序言[19]。其餘部分全是穆爾先生翻譯的。因此,譯者只對各自的譯文負責,而我對整個工作負全部責任【

按,這是各自翻譯的部分。】。

資本論疏草 英文版序言

我們全部譯文所依據的德文第三版,是我在1883年利用作者遺留的筆記整理的,筆記註明第二版的哪些地方應當改成1873年法文版標出的文句[注:《資本論》,卡爾·馬克思著,莫·約·魯瓦譯,全文由作者校閱,由拉沙特爾在巴黎出版。這個譯本,特別是該書的最後一部分,對德文第2版作了相當多的修改和補充。]【按,英文版以德文第三版為底本。】。第二版原文中這樣修改的地方,和馬克思曾經為一個英譯本(大約十年前在美國有人打算出版的一個英譯本,但主要由於沒有十分合適的譯者而作罷)所寫的許多書面指示中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大體相同。這份手稿是由我們的老朋友,新澤西州霍布根的弗·阿·左爾格提供給我們的。手稿指出,還有一些地方應該按照法文版進行補充;但是因為這份手稿是早在馬克思對第三版作最後指示的前幾年寫的,所以我不敢隨便利用它,除非在個別情況下,並且主要是在它有助於我們解決某些疑難問題的情況下才加以利用【按,時間因素決定第二版原文修改的地方和曾經的英譯本的修改指示沒有大部分利用,或者說是很少利用。】。而大多數有疑難問題的句子,我們也參考了法文本,因為它指出了,原文中某些有意義而在翻譯中不得不捨棄的地方,作者自己也是打算捨棄的【

按,足見法文版的厲害。】。

可是,有一個困難是我們無法為讀者解除的。這就是:某些術語的應用【按,這是將德文第三版的重要內容移到這裡。足見,恩格斯本人很重視這個問題。】,不僅同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不同,而且和它們在普通政治經濟學中的含義也不同。但這是不可避免的。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按,科學的革命,包含著術語的革命。社會的進步當然也是語言的詞彙的變革。馬克思主義的兩大創始人是注意到語言的問題的,而從根上看,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已經研究了概念,語言這些問題了。】。化學是最好的例證,它的全部術語大約每二十年就徹底變換一次,幾乎很難找到一種有機化合物不是先後擁有一系列不同的名稱的【按,化學的例子。兩位大師的思想都是文理兼收的,恩格斯還涉足研究軍事。】。政治經濟學通常滿足於照搬工商業生活上的術語並運用這些術語【按,這是當時的情況,現代西方的經濟學都高大上了,找物理學博士搞高端數學,大家看不懂。

】,完全看不到這樣做會使自己侷限於這些術語所表達的觀念的狹小範圍【按,視野狹小。這是傳統的缺點。】。例如,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完全知道,利潤和地租都不過是工人必須向自己僱主提供的產品中無酬部分(僱主是這部分產品的第一個佔有者,但不是它的最後的唯一的所有者)的一部分、一份,但即使這樣,它也從來沒有超出通常關於利潤和地租的概念,從來沒有把產品中這個無酬部分(馬克思稱它為剩餘產品),就其總和即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過,因此,也從來沒有對它的起源和性質,對制約著它的價值的以後分配的那些規律有一個清楚的理解【按,地租和利潤的兩個概念的問題。】。同樣,一切產業,除了農業和手工業以外,都一概被包括在製造業(manufacture)這個術語中,這樣,經濟史上兩個重大的本質不同的時期即以手工分工為基礎的真正工場手工業時期和以使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業時期的區別,就被抹殺了【按,製造業這個概念的問題。】。不言而喻,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只看作是人類經濟史上一個暫時階段的理論所使用的術語,和把這種生產形式看作是永恆的最終階段的那些作者所慣用的術語,必然是不同的【
按,這是兩個重要視角。】。

資本論疏草 英文版序言

關於作者的引證方法,不妨說幾句【按,引證方法。我們在前面談過了。此處就從略了。】。在大多數場合,也和往常一樣,引文是用作證實文中論斷的確鑿證據。但在不少場合,引證經濟學著作家的文句是為了證明: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某一觀點。只要引用的論點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多少恰當地表現某一時期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和交換條件,馬克思就加以引證,至於馬克思是否承認這種論點,或者說,這種論點是否具有普遍意義,那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因此,這些引證是從科學史【按,科學史。】上摘引下來並作為註解以充實正文的。

我們這個譯本只包括這部著作的第一卷。但這第一卷是一部相當完整的著作,並且二十年來一直被當作一部獨立的著作【按,第一卷有獨立性。】。1885年我用德文出版的第二卷,由於沒有第三卷,顯然是不完全的,而第三卷在1887年年底以前不能出版。到第三卷德文原稿刊行時,再考慮準備第二、三兩卷的英文版也為時不晚【按,這是德文版的和英文版的出版大概計劃。】。

資本論疏草 英文版序言

《資本論》在大陸上常常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按,前面除了術語那部分外對於普通讀者意義不大。恩格斯主要是對當時的英語讀者來說的。我們今天幾乎沒有什麼價值了。這裡標註出資本論的定位,對於工人階級來說的作用——工人階級的聖經。】。任何一個熟悉工人運動的人都不會否認:本書所作的結論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按,理論和他的載體——工人階級相結合了,這也說明這個理論是對的,如果一個階級最終反對拋棄這個理論,那隻能證明他是錯誤的。從聖經這個角度說資本論是有思想價值的。

】,不僅在德國和瑞士是這樣,而且在法國,在荷蘭和比利時,在美國,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這樣;各地的工人階級都越來越把這些結論看成是對自己的狀況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而在英國,馬克思的理論正是在目前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個運動在“有教養者”隊伍中的傳播,不亞於在工人階級隊伍中的傳播。但這並不是一切【按,馬克思資本論的傳播已經國際化了。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中都在傳播。】。徹底研究英國的經濟狀況成為國民的迫切需要的時刻,很快就會到來【按,這點與中國相似,我們從2007年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後迅速掀起一場學習西方經濟史的熱潮,到現在這股熱潮依然沒有下去。理由自然是我們迫切需要。】。這個國家的工業體系的運動,——沒有生產的從而沒有市場的經常而迅速的擴大,這種運動就不可能進行【按簡述這種體系運動的前提。我們當今也正在遭受這種折磨。】,——已趨於停滯【按,這是再說當時的情況。】。自由貿易已經無計可施了【按,在當今也是如此。我們大肆宣傳的自由貿易卻遭受到了傳統擁護自由貿易的美國的反對,他們要搞高關稅。對於當今來說貌似是新問題,其實如果讀了資本論就發現,是老問題,相當老的老臘肉一樣的老問題。】
;甚至曼徹斯特對自己這個昔日的經濟福音也發生了懷疑[20]。迅速發展的外國工業,到處直接威脅著英國的生產,不僅在受關稅保護的市場上,而且在中立市場上,甚至在英吉利海峽的此岸都是這樣【按,生產力的增長是主要因素。】。生產力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市場最多也只是按算術級數擴大【按,生產力的增長的對立面是消費市場的狹小這是直接原因。這是純粹就量來說的,而不是質。】。1825年至1867年每十年反覆一次的停滯、繁榮、生產過剩和危機的週期,看來確實已經結束,但這只是使我們陷入無止境的經常蕭條的絕望泥潭【按,傳統週期結束,新的週期還看不到頭。】。人們憧憬的繁榮時期將不再來臨;每當我們似乎看到繁榮時期行將到來的種種預兆,這些預兆又消失了【按,停滯。】。而每一個冬天的來臨都重新提出這一重大問題:“怎樣對待失業者”【按,危機造成失業。】;雖然失業人數年復一年地增加,卻沒有人解答這個問題;失業者再也忍受不下去,而要起來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刻【
按,失業者要自己掌握命運。】,幾乎指日可待了【按,當然要鼓勵了。總不能說遙遙無期。氣可鼓而不可洩。】。毫無疑問,在這樣的時刻,應當傾聽這樣一個人的聲音,這個人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的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他從這種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至少在歐洲,英國是唯一可以完全通過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來實現不可避免的社會革命的國家【按,這是當時的預估。這也是為什麼要出版英文版的原因之一。我前面說是關於美國。看來此處可能更主要些。其實少流血是共產主義導師們的理想。】。當然,他從來沒有忘記附上一句話:他並不指望英國的統治階級會不經過“維護奴隸制的叛亂”[21]而屈服在這種和平的和合法的革命面前【按,現實卻是不能不讓人多個心眼啊!這最後一自然段其實說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資本論獲得了國際性的傳播,第二個是對當時英國的經濟狀況和未來做的評判。正如我文中所說,氣可鼓不可洩。我想現實的殘酷性,恩格斯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對於嚴酷的現實處境中的英國工人階級,他當然得鼓氣,而不是洩氣。最後那統治階級維護奴隸叛亂的話是打個預防針而已。
】。

按,本文的段落,就從工人階級聖經那裡前後分成兩部分為宜。第二部分中對於經濟危機的分析,對於我們有現實參考意義。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6年11月5日

註釋:

[19] 《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各章的編號同德文版不一致。——第34頁。

[20]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曼徹斯特商會季度會議上,對自由貿易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會上曾提出決議案:“鑑於我們徒然等了40年時間,尚未見到其他國家效法英國的自由貿易,本商會認為,現在已到了重新考慮自己立場的時候。”決議案僅以一票之差被否決,即21票贊成,22票反對。——1886年11月1日《旗幟晚報》。

[21] “維護奴隸制的叛亂”是美國南部的奴隸主發動的一次叛亂,這次叛亂導致了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第37、317、468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