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幾次收復台灣的時間是什麼?

11總部


漢民族政權從敵對國家(民族)政權手裡用武力方式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這是我對“收復”的定義,歷史上符合這個定義的,只有兩次比較知名。

第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1年,南明延平王——國姓爺鄭成功在大陸閩浙沿海一帶的據點越來越少,給養嚴重不足,除了前年的十萬大軍北上攻打南京取得短暫輝煌戰果,總體來說,與清軍的對抗漸呈頹勢,需要更加廣闊的反清復國基地,嚴酷的現實逼著他把目光放在了臺灣。

彼時的臺灣,已經被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趁著明末亂世,佔據並經營了38年。

由於一名手下對臺灣頗多瞭解,他極力向鄭成功說明,臺灣有可以耕種的千里沃野,大軍糧草不成問題;臺灣北部也盛產硝磺,是絕佳軍事物資;地理位置孤懸海外,易守難攻,且航運便利、可進可退。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長官名字叫做揆一,他在事先也得到了鄭氏即將攻臺的信息,請求荷蘭巴達維亞(駐地今印尼雅加達)總督的軍事支持。

歷時十個月的戰爭後,荷蘭駐軍最後堅持不住,選擇投降,臺灣迴歸到漢族政權手中,開始了鄭氏經略臺灣二十一年的歷史。

1683年,滿清政權以叛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發兵攻臺,打敗了鄭氏海軍,統一了臺灣。對滿清政權來說,這也是一件值得一書的大事情,對漢家政權來說,恰是屈辱歷史,實不能用“收復”二字。

第二次收復臺灣,是1945年國民政府“光復”臺灣。

1894年的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臺灣。自此,臺灣經歷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據時期,日寇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把臺灣民眾也綁入侵略戰車,給臺灣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

1945年日本投降後,陳儀被任命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代表中國政府主持接受當地日軍的投降儀式,在1945年10月25日的駐臺日軍受降儀式上,陳誠莊嚴宣佈:“從今天起,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理論說來,自從三國時期東吳派朱溫進駐臺灣開始計,往後的都算是“收復”,朱溫這一次不能算,倒不是因為他佔據時間太短隨即放棄,而是因為他才是大陸漢家政權搶灘登陸第一人,只能算是“征服”,而不是“收復”。

除了上述的兩次比較有影響的收復,宋孝宗時代的汪大猷征伐臺灣、明萬曆年間的沈有容征討據臺倭寇等行動,也都可以被視為對臺灣的“收復”行動。

海峽兩岸尚未統一,黃炎子孫還需努力!


歷來現實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700多年前由三國時期的吳國將軍衛溫最早開發。隋唐時期逐漸有大陸人口遷入,並實行一定的行政管理。宋元時期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澎湖巡檢司,明朝進一步加強。

物華天寶招賊寇,歷史上臺灣一共有6次被分裂或半分裂,歷代中國大陸政權都對這一行動進行了堅決的回擊。

1、1602年9月,倭寇騷擾臺灣,時任明朝泉州都司沈有容率戰船24艘前往進剿,斬殺倭寇無數。隨後沈有容率部登上臺灣島,撫慰土著居民。這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一次以軍事行動的方式宣示臺灣主權。由於當時沒有留兵駐守,所以沒多久臺灣附屬島嶼澎湖遭到荷蘭人入侵。

2、1603年7月,荷蘭殖民者侵佔澎湖並覬覦福建沿海。沈有容一面在金門料羅灣整軍備戰,並進行局部的遷界禁海,一面派人赴澎湖義正言辭的警告荷蘭人撤離。荷蘭人見沈有容防備嚴密,只好撤出澎湖。

3、1622年4月,賊心不死的荷蘭人與葡萄牙人爭奪澳門不成,轉而又於當年7月侵佔了澎湖。第二年,明朝政府派福建總兵、抗倭名將俞大猷之子俞諮皋率海軍進攻澎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大敗荷蘭殖民者,武力收復澎湖。

4、被逐出澎湖的荷蘭人轉而又於1624年侵佔臺灣南部並設立赤嵌樓和熱蘭遮城兩處軍事要塞。1626年,荷蘭人又打敗企圖侵佔臺北的西班牙人,佔領基隆和淡水,獨霸了全臺灣。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的明朝大將鄭成功,為了擴大和鞏固抗清根據地,親率2.5萬官兵分乘350艘戰船東征臺灣。經過9個月激烈戰鬥,攻克赤嵌樓和熱蘭遮城,全殲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駐軍,完全收復被荷蘭人霸佔長達38年的寶島臺灣。

5、鄭成功佔據臺灣後不久病逝,繼承人鄭經、鄭克塽依然以明朝為正統進行反清復明活動長達22年。1662年清朝康熙皇帝即位後,中國大陸的抗清活動基本結束,進行了20多年統一戰爭的清王朝也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在康熙帝的治理下,20年之內平定三藩之亂,清朝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得到了真正的鞏固,人心思安。反清復明活動已經不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而此時的臺灣鄭氏政權依然以此為幌子繼續鬥爭並企圖像朝鮮、琉球一樣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這一赤裸裸的分裂活動當即遭到康熙帝的嚴詞拒絕,在屢次和談失敗的情況下,康熙帝於1683年派大將施琅率海軍征討臺灣,一舉消滅鄭氏政權的武裝力量,統一了臺灣。並設置臺灣、澎湖兩縣,隸屬福建省。

6、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1943年開羅國際會議決議,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打敗日本後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4日,國民政府任命的臺灣行政長官陳儀上將在美軍護送下進入臺灣,接受日本駐臺灣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的投降後,臺灣正式迴歸。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收復,也就是一個失而復得的過程!

要失去,那必先得擁有!那麼臺灣是何時才納入中國的納入中國的版圖?按照以前歷史書的說法,臺灣是元朝時期納入中央政權版圖,依據是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立了澎湖巡檢司!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派大將衛溫遠征夷洲(也就是現在臺灣)。不過當時衛溫並未對臺灣實施佔領,因此在三國時代臺灣不屬於中華版圖。


隋唐年間,開始有漢人移居到了澎湖列島地區,但是臺灣地區尚未歸屬中央。

宋朝,澎湖地區的漢人數量開始增多,澎湖地區開始至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但是臺灣地區仍舊不能算歸屬於中央版權。

元朝時期,中央政權曾兩次派人進入臺灣進行招降,但是也沒有下文。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雖然現在澎湖地區屬於臺灣,但元朝時期,臺灣島上漢人數量不算多,澎湖地區並不能代表整個臺灣!

因此在元朝時期,臺灣並沒有納入中央政權版圖。

到了明朝時期,明朝政府依舊在在澎湖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而且開始有大量漢人在臺灣島上活動了。

明朝萬曆年間,東南沿海沿海一帶倭寇作亂,臺灣島一帶同樣有倭寇流竄。明朝大將沈有容率部橫渡海峽,登陸了臺灣島,擊敗了盤踞在臺灣一帶的倭寇。臺灣土著首領對沈有容表示了歡迎!

沈有容雖然率兵登陸臺灣,但是沒能讓臺灣成為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大海盜顏思齊佔據了臺灣,並開始開發臺灣。顏思齊死後,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繼承了顏思齊的地位,繼續在臺灣開拓,形成了割據政權。當時明朝已無力剿滅鄭芝龍,只能將其招安。

我認為,從1928年鄭芝龍被明朝招安的那一刻,臺灣就正式成為了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這一時刻開始,臺灣先後經歷了兩次失而復得。

一、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芝龍在臺灣形成割據勢力的同時,荷蘭人也於1624年竊取了臺灣西南部,在鄭芝龍歸降明朝之後,荷蘭人於1642年佔據了臺灣北部,並'逐漸控制檯灣全境。

1661年,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橫渡海峽,進攻佔據臺灣的荷蘭人,經過9個月的戰鬥,成功趕跑了侵略者,臺灣再次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

值得注意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臺灣重回中國是肯定,但是不屬於清朝這個中央政權。直到1684年鄭成功的兒子投降清朝,康熙設立臺灣省,臺灣才算真正再次回到中央政權的控制下!

二、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清朝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落入日本人之手。

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至此臺灣光復!

以上,僅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


小鎮月明


歷史上收復臺灣共有兩次:第一次是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時間是公元1662年2月1日;第二次是國民政府從日本帝國手中收復臺灣,時間是公元1945年10月25日。康熙從鄭成功後人手中收回臺灣並不能算是收復,那只是地方割劇政權迴歸中央政府。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 東北鄰琉球群島, 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臺灣的主要民族是漢族與高山族,人口約2343萬人,主要是我國東南沿海遷移過去的漢族。

1624年(明朝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當時明朝內憂外患,無暇顧及臺灣,因此荷蘭人在臺灣站穩了腳跟並進行了殖民統治。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攻掠中原,退居南部的南明政權主要任務是對抗清軍,沒有精力收復臺灣。清軍入主中原,統治日益穩固,鄭成功率10萬大軍北上收復南京,結果大敗而歸,之後鄭成功決心收復臺灣作為根據地對抗清朝。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到達澎湖列島休整。荷蘭侵略軍把軍隊集中在臺灣、赤嵌兩座城堡,還在港口設置障礙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意圖阻擊鄭成功於海上。鄭成功大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繫。

鄭成功的大軍擊沉了侵略軍的"赫克託"號戰艦,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最終荷蘭軍投降。

至此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人佔領38年之久的臺灣。

1684年鄭成功的後鄭經投降清朝,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置臺灣省,以加強對臺灣的經營與保護。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通過《馬關條約》將臺灣省割讓給日本。1945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日本從臺灣撤走,同年10月國民黨派三個陸軍師、兩個飛行大隊、20艘軍艦進駐臺灣。國民政府於10月25日舉行了臺灣光復儀式,陳儀代表國民政府宣佈: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


大秦鐵鷹劍士


臺灣歷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臺灣的歷史淵源非常深遠,自東漢到目前為止,共計有四次征服、三次收復、一次統一的歷史。


四次征服:

  1. 公元230年,三國時東吳皇帝孫權派大批軍隊到達臺灣,這是古中國正式開發臺灣的開端。但由於當時臺灣尚處於蠻荒之野,未曾文明開化且孤懸海外,給養、生產都非常不便,東吳人隨之很快撤回。
  2. 公元607年開始,隋煬帝共三次派員至臺灣,臺灣原住民由此臣服隋朝。但彼時臺灣情況與東吳時差不多,全島人口不出萬人,煙瘴遍地,隋朝及以後的唐朝北宋都未曾直接進行管理。
  3. 公元1171年,海外夷人襲擾澎湖,劫掠人口。南宋泉州府開始派兵長駐澎湖,這是古代中國第一次正式直接派軍駐守臺灣的開始,直到南宋1279年崖山敗亡。
  4. 公元1281年,元朝再次控制檯灣,
    並於澎湖設置巡檢司,設官進行直接管理。這是臺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原王朝官府管轄,從此以後,臺灣正式處於中國的直接管轄之下。


三次收復:

  1. 公元1602年,倭寇侵佔臺灣本島,明朝將領沈有容率水師出擊,全殲倭寇,再復臺灣島。公元1604年,
    荷蘭侵佔澎湖島,因立足未穩,被沈有容逼退。
  2. 公元1624年,鑑於明末亂局,荷蘭侵入臺灣,1626年,西班牙侵入臺灣。1642年,荷蘭打敗西班牙,開始獨據臺灣。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發動對荷蘭之戰,並於次年初成功收復臺灣。
  3. 公元1884年,清朝甲午戰敗,次年臺灣被日本侵吞。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再次收復臺灣。


一次統一: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後,臺灣開始處於明鄭時期。1681年,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後,開始著手平臺方略。並於1983年實現武力統一。


蘇綻


歷史上,臺灣自元朝開始就有中國政府的行政設置存在,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現在臺灣島內的一些分裂勢力實際上都是明清時期移民臺灣的大陸民眾的後代,他們所持有的支持獨立的理由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某些人認為早期大陸赴臺移民都是男性而沒有女性,所以現在臺灣人的血緣只有一半來自於中國大陸等等荒謬的理論)。歷史上,因為外敵入侵和內部分裂,臺灣與大陸也分離過一段時間。

第一次分離始於明末清初,1622年荷蘭海軍進攻臺灣,佔領了臺灣南部大員港(在今天的臺南地區),荷蘭人在大員港建立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開始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1642年,荷蘭人又打敗了佔據臺灣北部的西班牙殖民者,從此荷蘭人開始佔據臺灣全島。

第一次收復臺灣主要功臣是鄭成功。1661年3月,鄭成功率領2萬5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艦向臺灣進發,清廷在鄭成功攻臺期間也給予了配合。荷蘭人在熱蘭遮城的城堡中堅持了八個月,最終在1662年年初向鄭成功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奉明朝為正朔,因此現在的歷史學家也稱鄭氏家族治理臺灣時期為明鄭時期。此後二十多年,臺灣與大陸依然處於分離狀態。

第二次收復臺灣是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在此之前,清朝曾經多次派使臣赴臺灣意圖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過臺灣的鄭氏集團並沒有同意。1683年,施琅率領兩萬多水師成功收復臺灣,這是臺灣第二次被收復,此後兩百多年,臺灣一直在中國的版圖之內。

第三次收復臺灣是在1945年10月25日,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殖民臺灣長達50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根據《開羅宣言》,臺灣作為中國的領土被歸還給中國,1945年10月25日,臺灣首任行政長官陳儀代表國民政府從日軍手中接收了臺灣,此後幾年時間裡面,臺灣與大陸又恢復了統一狀態,臺灣運動員在1948年還參加了全國運動會。

1949年,蔣介石集團敗退臺灣,兩岸之間的分離狀態一直持續至今,小編相信,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不遠的將來,兩岸一定會再度實現統一。


青年史學家


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收復臺灣”共有6.5次。什麼?還會有半次?有的。其中三次系從日本人手中收復回來,兩次從荷蘭人手中,一次收復自南明鄭氏政權,另外半次下面再講。

鄭成功畫像

臺灣在秦朝時歸屬閩中郡管轄,從漢武帝起廢除閩中郡,改歸會稽郡管轄,但無實際管理。重點來了,東漢末年孫策、孫權先後做過會稽太守,230年,孫權稱帝后不久派將軍衛溫率萬餘水軍甲士到達夷洲(臺灣),幫助處於氏族社會的土著人開發土地、發展經濟,將臺灣正式納入中國範疇。

但由於衛溫等只在臺灣駐防了一年就撤了回來,權且按半次計算吧。

沈有容畫像

明朝將領沈有容在萬曆年間曾先後三次擊敗擊潰倭寇、荷蘭人、倭寇,捍衛了臺灣的完整性,粉碎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殖民臺灣的野心計劃。歷史應該永遠銘記沈有容將軍。

施琅畫像

另外三次就比較廣為人知了。其一是1662年國姓爺鄭成功以南明政權名義武力驅逐了盤踞了38年的荷蘭人,讓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其二是1683年,康熙皇帝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克復了臺灣;其三是1945年陳儀作為接受侵臺日軍投降的主官,見證了臺灣光復的神聖時刻。

這麼來算的話,說歷史上的收復臺灣合計有6.5次,必須妥妥的。



司馬砸光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達人,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曆史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三次,有人說五次,不一而足。

回答之前,我們先得定義一下“收復”的含義。百度上定義為:謂奪回已失去的東西。多指奪回失地。

而站在國家角度,收復失地,其實應該指奪回被外族或者外國侵略的國土。

所以,在我看來歷史上真正收復臺灣只有兩次。

第一次是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在此之前,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侵佔了臺灣,對臺灣人民進行了長達38年殖民統治與掠奪。 而鄭成功是屬於打敗侵略者,讓臺灣重回到中國的統治之下。

第二次就是1945年臺灣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由於晚清的腐敗和列強的侵略瓜分,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予日本,中國喪失了臺灣省等大片領土。中國收復臺灣之前,日本已統治了臺灣五十年。

這就是我認為的兩次真正的收復臺灣。

還有很多人有其他看法。

比如,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曾派大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臺灣,並建立設置為夷洲。但當時真的真正情況只是船隊去臺灣轉了一圈,並未真正有效的納入中國的統治。

還有隋朝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流求。但當時的情況和三國差不多,只是名義上的歸屬。

何為有效統治,設立官府,編戶齊民才能算真正統治,只是名義上的歸屬,和稱臣納貢的藩屬國也沒什麼分別。

至於有人說康熙年間,康熙派施琅打敗鄭氏,將臺灣納入中國統治,我覺得不算收復。首先當時臺灣也是有中國統治的,不是外族,也不是外國,康熙最多算統一。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歷史的天空history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時代,230年東吳派將領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多水軍渡海到達臺灣,當時臺灣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隨後開始發展臺灣;隋朝時大陸人民已經和臺灣貿易往來,唐宋年間,沿海居民為躲避兵禍,遷往澎湖、臺灣等地,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澎湖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一部分。元朝時,忽必烈派禮部、兵部前往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民政,隸屬於泉州同安縣管轄,從此大陸在臺灣設立的政權機構,自此開始。

圖為赤崁樓,是荷蘭殖民臺灣時期修建的紅毛子樓。

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列強紛紛海外開拓殖民地,1624年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1626年西班牙也入侵臺灣,1642年荷蘭趕跑了西班牙,獨佔臺灣,這個應該不算收復臺灣吧?

圖為鄭成功像,現藏於臺灣博物館。

1628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負責福建沿海治安,期間傾力驅逐荷蘭人和倭寇,終於在其子鄭成功帶領下於1662年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盤踞整整38年。

1867年的臺灣高雄港。

收復臺灣的鄭氏奉明朝為正朔,世襲延平王治理臺灣,1683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福建水師擊潰臺灣鄭氏,從此臺灣歸屬清朝統治。

圖為1945年收復臺灣的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行。

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開始了日據殖民統治,直到二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首任臺灣長官陳儀接受了日本臺灣總督投降書,臺灣迴歸祖國懷抱。


圖文繪歷史




南明政權滅亡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政府。

鄭芝龍此前是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最大的國際貿易和海盜頭子,他長期盤踞在日本和中國沿海。當時鄭家的船隊就是整個國際貿易的保護傘,在大海上只有插上鄭家的旗子,就沒有人敢找麻煩。

鄭芝龍沒什麼文化,但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有文化,將來能做官。於是就從大陸找了幾個名師教授遠在日本的兒子鄭成功,鄭成功是一個好學生,學到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鄭芝龍文化水平差,沒有忠君思想,但鄭成功有。鄭成功從小就接受的是孔孟思想,天天想的就是報效大明朝,光復漢人江山。

在鄭成功的鼓動下,鄭家軍隊沒有一個人投降清朝的。他的父親鄭芝龍只好隻身投降清政府,最後還被順治皇帝給殺了。



鄭成功聯合了幾派反清勢力,在南方沉重打擊了清兵。形勢最後的時候,差一點就打下了南京,恢復了南明政權。

戰敗的鄭成功也沒有好的地方可以去,當時有一個部將說:臺灣糧食豐足,並且有大量製造火藥的原料,可以作為反清的根據地。但當時臺灣被荷蘭殖民者給佔領了,想要奪回來就要動用武力。

因為鄭芝龍早年曾主導把大陸福建附近的災民送到臺灣去開荒,所以鄭成功就以臺灣是父親練兵之地,必須迴歸鄭家統治為名,發起了收復臺灣的戰爭。

1661年4月,鄭成功統領大軍2.5萬人,戰船數百,開始了收復臺灣的征程。

臺灣雖然只有少量的荷蘭軍隊,但當時的歐洲軍隊已有了現代化軍隊的理念,能結合自己的武器和地形,建立起有效的進攻和防守體系。

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鬥就打的非常艱難,先後歷經將近一年,才得以拿下這片土地。但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的軍隊也傷亡慘重,不得不進行休整。就連鄭成功本人也在四個月後死去。



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接替了他的位置,擔負起對臺灣的管理重任。

雖然鄭氏子孫對臺灣的臺灣的治理非常有效,臺灣的經濟和社會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臺灣內部也因為政治鬥爭,發生了很嚴重的分裂行為。

鄭家強大的水軍在在此前投靠了清政府的施琅的誘降下,多數成了清朝的水軍,施琅被康熙皇帝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由他來負責籌劃攻臺事宜。

1683年6月,施琅領兵攻下了臺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宣佈投降,臺灣又回到了大陸的懷抱。

施琅隨後向康熙建議,由他領兵拿下日本,掃除清政府的海患。但康熙擔心他會據日本和臺灣自立為帝,成為清政府的敵人,拒絕了他的建議。



中日甲午海戰結束後,清政府被迫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

日本人對臺灣採取了嚴格的殖民統治,要求他們學習日語,官方語言必須是日語。慢慢臺灣人就被奴化了,許多臺灣人就把自己當成了日本人。

在日本侵華期間,就有臺灣旅團,他們殺起中國人來毫不留情,打仗也異常兇狠。傳說臺獨大佬李登輝的哥哥就在抗戰中為日本人打仗死去,因此李登輝多次公開聲稱自己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

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臺灣時隔五十年,再次迴歸中國。陳誠將軍奉命接受臺灣日軍的投降,並正式宣告:“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蔣家父子到了臺灣後,發現臺灣人只會講日本話,不會說漢語,就特別生氣,強制在臺灣推行普通話。正因為這個原因,現在和我們打交道的臺灣人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臺灣普通話,甚至比好多大陸人還要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