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去年,有人預測:2018年麻辣燙將崛起。

未來兩三年內,同質化低客單價的餐飲品牌將被迅速淘汰。

麻辣燙,其類火鍋的形式,深得南北各地吃貨的喜愛,尤其被女性推崇。

餐飲市場向來“得女性者得天下”,麻辣燙也漸成國民第一小吃。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小吃快餐是一個存量大,增量大的市場;而備受消費者追捧的麻辣燙,正面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

90後消費者的崛起需要更多“精細化”的產品,傳統粗獷的“1.0版麻辣燙”可能會失去這批年輕消費者。

顯然,市場有空間,急需洗牌。當大品類(火鍋)爆發後,細分品類(如麻辣燙、串串)會緊隨其後。

有人能把一種產品賣出10倍的價值,也有人把10種產品賣成1倍的價值。

本文字數:1695

閱讀時間:5分鐘

被精雕細琢的“新式麻辣燙”

今年,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各地都在發展個性化的麻辣燙。

不少二三線城市,麻辣燙品牌把“街邊店”變成了“設計師店”,或重塑視覺,或創新產品。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麻辣燙,而是“新式麻辣燙”。

“新”在模式、服務、產品、性價比……不像楊國福、張亮麻辣燙,無差別服務大眾客群,它開始“精工細作”選擇性客群。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在廈門,“親愛的麻辣燙”把門頭塗成白色,維護成本雖高但給人感覺清爽乾淨;店內主打“素淨風”;

在產品上,做“可以喝湯的麻辣燙”,創新了“幹拌麻辣燙”,並創下70平米,日均營業額破萬的好成績。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在長沙,紫色門頭的“食三姨麻辣燙”開出9家連鎖店;

在武漢,“鄰小姐麻辣燙”被打造出“網紅感”,ins風、火烈鳥一個不少。

在北京,走文藝路線的“許小樹麻辣燙”做到人均41元的高價位區間,依然能保持高人氣……

越來越多精緻店面,將麻辣燙推向“2.0時代”。

我們不難看出“新式麻辣燙”的共性:有顏,小而精;

從過去“夫妻店”、“街邊店”的“零服務”,轉向“適度服務”;

緊握80、90後年輕客群;差異化明顯,在運營、傳播多方發力……

麻辣燙2.0 “細分戰”怎麼打?

火鍋市場細分後,麻辣燙市場也迎來細分,如何在這個場景中劃定自己的實力範圍?來看這個麻辣燙的實踐。

“市場上標準化的東西很多,但有效的運營標準化解決方案並不多。”

“在親愛的麻辣燙團隊思維中,一切得從消費者倒推。”李納說。

比如,倒推出消費者喜歡的口味。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市面上大部分的麻辣燙都只有微辣、中辣、辣,這對年輕消費者來說,選擇太受限。

所以親愛的麻辣燙根據市場調研,不同節點陸續上新了味道更濃郁的幹拌麻辣燙、口味顏值都在線的番茄湯底兩種,很受好評。

比如,品牌取名“親愛的”,既能代表一種親密可信任的互動關係,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悄然拉近跟消費者的距離。

街邊麻辣燙店的痛點是:“打掃不乾淨”“食材不新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規定,所有門店在裝修時要做到“門店能被一眼看遍”,即不能有消費者看不到的死角。

菜品更得當日採買,湯底每日現煮。

光讓消費者看到“乾淨”還不行,還得引發他們自發傳播。

在門店設計時格外注意細節,“門店至少要有9個點,能調動消費者情緒,讓他們湊足朋友圈9張圖,拍照發揮。”

比如,在收銀小票上設計“麻辣日曆”,每天更新一句調侃,大眾點評上經常有顧客po圖——

“愛笑的人,心事才是最多的人”。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只要稍作設計,消費者便會把它們拍進手機,發在朋友圈或大眾點評上,消費者成了品牌的“代言人”。

有消費者評價親愛的麻辣燙:“一家極具少年感的美好的店”。


擱以前,你怎麼能想到,這是賣麻辣燙的呢?

誠如開始預測的那樣,未來兩三年內,同質化低客單價的餐飲品牌將被迅速淘汰。

而有特色、高勢能的單品將從傳統模式的邊緣地帶崛起。

親愛的麻辣燙完成了“平民化小吃轉型”的最好示範。

最後,看完了整個文章的你,有沒有想在下班夜吃一碗麻辣燙呢?

吃完麻辣燙去看電影,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不當,請聯繫。

麻辣燙迎來2.0時代:從瞎煮亂燉走向精雕細刻

從今天開始

和安妹妹做朋友

你遇到任何困難

全力為你搞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