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堯都區古老峪口村裡的故事(連載之七)

此文是作者辛洪保於2015年7月6日根據張一元孫女張菊口述整理。堯都區原為臨汾縣,古時稱平陽。也是府衙駐地,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這裡誕生了衛青、霍去病,這裡的人,從古自今崇武好文。平陽是根祖發源地,是唐堯故里,是“最初中國”發源地。辛洪保的“武進士張一元”也只是揭開平陽武術文化的冰山一角。經查閱民國版本縣誌,張一元是清末光緒年間考取的武進士。按說張一元本與峪口村毫無瓜葛,但張一元為教育後代,請峪口村人到張家教書,還故事……

平陽武進士張一元

張姓為百家姓首姓,據資料記載,臨汾市795個姓氏中,張姓人口最為多,名列首位。

堯都區金殿鎮席坊村,村內有一大戶姓族,便是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的張姓。探究該村張姓人先祖是否《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三兄弟張飛之後裔,且無資細考深究,但在大清咸豐年間,該村卻出一個曾顯赫一世的科舉武進士,名叫張一元。

山西臨汾:堯都區古老峪口村裡的故事(連載之七)

張一元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十年寒窗,考入縣學,成為了一名生員秀才。在大清王朝中,社會上人們就流行知識改變命運的發展理念。讀書人博得功名富貴的唯一出路是參加科舉考試。昔日揭不開鍋的窮光蛋,可一夜成為官氣十足的老爺。張秀才成名後,社會地位、家庭經濟狀況直線攀升,不久置下水磑磨房一座,油房一座,在金殿村(鎮)上又設置了一面規模較大的當鋪(解放後金殿供銷社前身),並在臨汾城內購置了幾套鋪面租房,僱用長工、短工、夥計、傭人數十人。真可謂良田百畝,資產萬貫。張秀才過世後,墳塋上有石獅一對,石桌一張,石旗杆一根,石虎頭一對。然而,十分遺憾地是,眾多物品均在“四清”社教運動中被毀壞掉。

張秀才膝下有兒子兩個,一元排行老二。為了濟世救民,他讓二兒子選擇學醫,以便為鄉民排減病痛之苦。一元天資聰慧,不負父望,四處求學,拜師學藝,學友遍佈晉魯冀豫。早時家後人曾保存有本一元學友錄,由於時過鏡遷,現已無法尋找。為了鑽研醫學,他購買回許多有關醫學書籍,用現家後人的說法,足以裝兩大箱。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常言說:“治病容易診斷難,”於是最擅長的是皮膚科。他牢記診斷疾病“

望、聞、問、切”四字法基本要領,“望,就是看外形,看舌苔,聞就是聽病人說話、呼吸,問就是問病情,切就是摸脈”(見《中國通史故事》李時珍採藥寫書)。在長期臨床試驗中,積累了許多豐富經驗,常常是藥到病除,堪稱華佗再生。他不僅醫術精湛扶死救傷,他心底善良的高尚品德更是難能可貴。由於家產豐實,一般小病均不收錢,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於是,四鄉八村病人都願遠道而來找他醫病。遇有外傷和瘡毒化膿病人,手術之前,他要病人在他家裡先吃飽肚子再手術,以減少手術中的痛苦。由此可見,一元決不是那見佛燒香之輩,而是一位貨真價實具有菩薩心腸的民間鄉醫。

據傳,一元醫治黃膽病有一奇特妙方。他從村外農田水渠中,抓回幾條黃鯊小魚,在病人口中放些嫩草葉,引誘黃鯊魚進入口中,然後用火香燒魚尾部,魚兒受驚後必猛向前一躍,便進入到病人腸胃裡,起到治療特效。用此療法,他治好過許多病患者。

然而,封建社會里,人們誤認為醫生是下九流職業,不如進取功名,方能光宗耀祖。存在決定意識,受其陳舊觀念影響,他一面為民治病,一面刻苦習武不止。白天是文靜醫師,夜晚是威武武生。一元五官端正,濃眉大眼,身材高大,粗手大腳,步履矯健,體力過人。為了鍛鍊臂力,他曾求人為他打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沙石鎖子石。弓步歪腰,抓住石鎖雙臂齊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常汗流夾背仍不肯罷休。民國時期,有一個警備連路過該村時,看到鎖子石後都想展示一下自己本領,結果,沒有一人能舉動,無奈只能屈身下拜。據說,一元習武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是關公—關雲長老爺。關聖人的忠義善良高大形象,不僅在他腦海裡打下了深深烙印,關老爺出敵制勝的大刀藝技更讓他羨慕不已。於是,他在練習十八般武藝的同時,更偏重於大刀技藝,他使用的大刀重達一百二十斤。騰身側立,直體空翻,拳起腳落,動作十分敏捷,刀法精通已達爐火純青地步。提刀在手,舞動如飛,更像雪花飛似一般,常贏得圍觀者讚口不絕。

我國自隋唐始實行科舉制度後,明清延用了此制。

“封建統治者也重視“人才”的培養,有一整套的建置和規定。中央設有太學(國子監),地方的府、州、縣都設有學校。在校的學生叫生員,也叫秀才。他們讀的是四書五經,作業就是寫詩文、對對聯。朝庭規定每三年在各省省府舉行考試,叫“鄉試”。被錄取的叫“中舉”,稱為舉人,每次鄉試的第二年,舉人要到京城裡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叫“會試”。考中的人還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后大殿裡舉行的考試,叫做“殿試”,會試這一年也叫“大比之年”。

殿試根據成績分三等錄取。一甲只取三人,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賜給他們進士及第的名義;二甲叫賜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見《中國通史演義》連中三元),狀元、進士分兩類,即文進士,武進士。

明清朝代裡,不在公立學校讀書的人稱為“童生”。童生不分年齡大小,政府允許他們參加鄉試,但先要初試合格後才能允許和生員們一起入場考試。參加鄉試的習武人叫武生,也叫武舉。於是,張一元在獲得縣裡小考,州里鄉試後,終於有了進京“

跑馬射箭、舞劍搶刀、以品優劣”(見《說岳飛全傳》第十二回奪狀元槍挑小梁王,反武場放走嶽鵬舉,(清)錢彩著,李華龍主編)去參加會試三年一望(考)的良機。

比武大賽的場面規模十分威嚴氣派,一面面彩旗迎風飄揚,大幅橫標耀眼奪目,高大的賽臺上監考官分列兩旁,臺下各省先來的,後到的武舉一個個都想著要討個功名出身。觀眾人山人海,潮流湧動,熱鬧非凡。

依次排列,該輪到張一元上場比賽了。只見他一身緊衣短褂武士打扮,形態格外精神。他一手拿刀,一手抱拳,先後向監考官、臺下觀眾各深鞠一躬,然後轉身使了個門戶,來了一個“丹鳳朝天”勢,按套路動作要領熟練地舞起刀來。他橫步直走,又直步橫行,三十六個翻身,七十二個變化,一招一式恰到火侯。精彩的刀技表演,搏得臺上臺下喝彩聲不斷。好!好!好!俗話說: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溼鞋。就在他表演快要結束時,意外發生了,手中大刀突然掉落在地上。按照比賽規則,刀落在地上就算失敗。正當人們都為他而惋惜痛心時,只見他突然踮起一支腳尖,一腳飛起,大刀又魔術般地回到他的手中,掌聲再次響起,人們又歡騰起來了。監考官走上前來,問他剛才是什麼套路,他笑著說:此招乃“金鉤釣魚”。考官判定他獲勝,賜封他為當朝武進士稱號。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一元考取武進士的消息很快傳到平陽大地,人還未歸故里,前來報喜者一撥接一撥。知府老爺、鄉紳名士、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張府門庭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如同男婚女嫁,過年過節一般。人人歡天喜地,個個喜笑顏開。年長者笑容滿面,欣喜若狂,開懷暢飲,年少者喜眉眼笑,歡呼雀躍,歡蹦亂跳地竟連兩隻小手沒拍合在一起都不知道。

早時的狀元進士和現代體壇冠軍一樣,國家十分器重。進士張一元除受國家奉祿,院落前還豎有石旗杆一根,它象徵著主人身份地位的高貴與尊嚴。據家後人講,該旗杆基石為青石,呈四方形狀,四角上各勒刻有一個虎頭,虎頭之間各刻有一個石饅頭。旗杆為上下兩節,兩旁各有一個石猴相伴。“文革”中基座被毀壞,改革開放之後,旗杆被收古董者以一千五百元價格收走了。一元原有紅櫻帽一頂,皇帝賜給他的金瓜鉞斧旗,朝天蹬各一對,迴避、肅靜木牌兩塊。隨著歲月流逝,眾多物品統統均被遺失了。不過家後人至今還清楚記得,早時有些富戶人家遇有男婚女嫁大喜事,都前來張家租借金瓜鉞斧旗及迴避肅靜牌。因為金瓜鉞斧旗代表著尚武強兵精神,金瓜象徵著皇權,鉞又是帥的象徵。曾有詩說:金瓜鉞斧朝天蹬,寒光閃閃耀眼明。有此物在隊伍前,可彰顯場面莊嚴威武。

一元一生曾娶妻四個,有三個志同道合愛妻相伴到老,合葬入穴在一起。相傳,一元是個虎星下凡,與第四個妻子屬相相剋,兩人常鬧矛盾,而每當四妻想要離開時,就會發現面前有虎攔路,無奈只得協商休婚。

峪口村人當家教

一元有兩個兒子,長子桑槐,次子家槐,取家有三槐必定發財之意。為了兒女們前程,特聘辛萬功(峪口村人)為家庭老師。後來,老師辛萬功弟弟與龍祠村人發生口角爭鬥,兩位少爺前去助陣,結果打出人命,還受到牽連。

按照國家規定,進士者便是朝庭命官。據說,皇帝要他出任某地鎮臺一職,可是他輕薄名利,不戀官取,百般推辭,沒有赴任。另有一說:一元是虎星下凡,虎星者能打江山,卻坐不得江山,歷史上英雄羅成、薛仁貴等皆是如此命運。總之,他始終堅持在家鄉行醫,到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